Category: Knowledge

Kids ‘affected by an adult’s response to situation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pre-schoolers here –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world – has found that an adult’s negative reactions to situations affect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confidence levels adversely. Conversely, levels improve slightly when an adult responds positively. NTU study shows adult’s positive or negative reactions have impact on child’s confidence – Amelia Teng The study, led […]

Read more

中国究竟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文化?

-杨东平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高度伦理化的教育,科举制度既是一种考试制度,也是一种选官制度,教育之体附于国家政治之体,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传统教育所固有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在新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境遇中被极大地激发和强化了。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中,无论洋务派的官僚还是维新派的志士,都高张“教育救国”的大旗,主张变科举、立学校、兴西学。 近代兴新学的主张,重视的主要是富国强兵的技艺之学,教育被视为一种人力资源的开发手段,被赋予了强烈的技术主义、国家功利主义价值,个人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被动工具。今天的“科教兴国”的战略与“教育救国”的思潮一脉相连,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立国、兴国,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那首先应该确立现代中国的教育哲学和文化。 中国现代教育文化的生成 源自人文主义传统的西方教育,首先与近代发育出来科学教育,然后在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两个方向上发展,于20世纪初形成现代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两重价值、目标和二元结构。作为现代教育的两翼,这两种教育价值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从而保持教育协调健康地发展,防治教育的失衡和异化。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凸显教育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的培养,凸现人的主体性,是中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教育新文化的重建,首先是教育理念的重建,教育哲学的重建。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现代教育理念开始得到传播和生长。 1908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国家振兴“首在立人”的理念,从科技、器物、制度到人,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和起点。认为西方列国之强盛,“曰非物质,曰重个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第一次强烈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1920年代,深谙西学之道的蔡元培热情洋溢地鼓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 其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 蒋梦麟认为,教育的产出是造就“活泼的个人”、“能改良社会的个人”、“能生产的个人”。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学进入20世纪之后,超越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传统立场,确立了“儿童中心”的价值。杜威领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所主张的“儿童中心”,是对西方18世纪之后建立的规范教育学的反动,它打破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金科玉律,主张依据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而非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使儿童重新成为教育的中心。而五四运动的新教育观的引进和形成过程中,现代的“儿童中心”的教育观也被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者所广泛接受和倡导。 作为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是杜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五四”教育文化联系的典型代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脱胎自杜威“儿童中心”的教育哲学,却是在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中形成的。陶行知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要应对的基本问题,就是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主张“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为中心,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主张培养活生生的人。 另一个杜威的学生,陈鹤琴倡导的“活教育”,目的是教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具体地,他认为“现代中国人”应具备五个条件,即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为人类服务。 近代教育脱旧入新的标志性事件,一是1922年新学制。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新教育的要求,并直接与西方现代教育运动接轨。新学制确定的“七项标准”是: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伸缩余地。从其中“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谋个性之发展”、“注意生活教育”等条款,不难看出“儿童中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表现。1922年确定的美国式“六三三” 基本学制(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一直沿用至今。在新学制制定过程中,本土教育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五四”前后,北京大学建立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精神。此后,包括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国立大学,南开、复旦等私立大学,以及金陵、沪江等教会大学均以欧美大学为模式,基本确立了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大学制度,以及实行通才教育、选课制、学分制等教学制度。这一变革的突出成就,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本土扎根生长的实践,显示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其所具有的普适性,而且不存在所谓水土不服的问题。 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但是没有真正实行过,在后来全盘移植苏联、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变革中,这一方针很快就被遗忘了。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劳动者”的提法,是具体针对当时大量城乡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困难、鼓励他们回乡务农而提出的。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随着阶级斗争的升级,“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教育,到1960年代初“以阶级斗争作为主课”,办成“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最后在文革中沦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在1950~1960年代形成“党的、阶级的、政治的”教育文化。教育的高度政治化,完全背离了教育教化陶冶、树人育人,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功能和使命。 1980年代教育的恢复重建,大致是文革前“十七年教育”的翻版。伴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的转变,教育价值也发生了宏观的转变。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新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显然,它是对1958年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的否定和替代。强调教育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从为政治服务转而为经济建设服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其局限性也很明显:教育仍然只具有一种服务性、从属性,而且明显偏重人力资源开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是两个时代教育价值的折衷调和。 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教育在规模、数量上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使教育更具有全民教育的价值;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变迁中,民办教育的兴起,消失已久的学在民间、社会办学的传统开始恢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空间正在逐渐形成和发育之中。与此同时,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并没有改变,甚至出现官本位价值的回潮。在实现国家主义的发展目标与追求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教育的行政化和“市场化”并举,“官场”和“市场”的价值并行,人的目标乃至国家的目标在现实的运作中逐渐模糊,教育价值观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异变。教育乱收费、炽烈的应试教育和择校热、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新的“上学难、上学贵”,使得教育成为严重的问题领域。 2003年以来,“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的提出,将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以及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国家主义的教育理念。教育公共政策发生了宏观的转变,优先发展和投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正在成为新的价值。但是,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远未形成共识。教育不仅面临动力不足的困境,也面临方向不清的危险,亟待构建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 构建面向未来的新教育文化与教育哲学 一、传统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最重要的是孔子怀抱“人皆可以为圣贤”的道德理想,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的先河。由此,全民族极其高涨的教育热情,尊师重教、兴学办学、对子女较高的教育期望等等,形成儒教社会的一种特质和精神面貌。与此相连的,是著名的科举制,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确立知识优先的准则,根据人的教育程度、学习水平来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配社会资源,是一种知识社会、学历社会的雏形。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另一个特别值得认识之处是书院制度。与官学同样源远流长的私学,体现着“学在民间”的传统。私人办学、自由教学、注重个性、思想活泼自由的书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学的功利主义、陈腐刻板,成为富有活力的学术和研究中心。 传统教育的弊病也很突出,如教从政出、教育的政治化与伦理化,读书做官的功利主义价值,以考试为中心,死记硬背、僵硬刻板的教育方法,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劳心与劳力相脱离等特征,它们都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对象。1960年代,毛泽东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激烈批判,集中在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师生关系等方面,对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考试至上等刻板僵硬的教学方法十分不满,主张少而精,启发式,减轻学生负担,保证身体健康。这些改革教学的主张基本是与现代教育的理念大致合拍的。 80年代以来,全民族高涨的教育热情迅速转化为“应试教育”的强大动力,而且失去了批判和制衡的力量。传统教育在当代的复活和强化,一是应试教育的现实,一是国家功利主义的价值和教育政治化的遗留。它提醒我们,未经更新转换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不能自动地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批判和改造传统教育,是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必须补上的一课和不容忽视的现实任务。 当下继承优秀教育传统,最重要的是恢复教育的人文性,即教育的“人性化”。 从而将人格陶冶、道德养成、文化传承等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恢复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宗旨。它所要制衡和抵御的,是强势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价值,以及行政化、商业化等对教育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侵蚀和伤害。 “五四”时期,在“打倒孔家店”的激烈口号下,真正被打倒的是以礼教为中心的宗法伦理;而非以“仁学”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价值,后者正是今天我们足以珍惜和传承的。在各级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传承“文化中国”的特质,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中国人,确立文化立国的概念,促进形成多元一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不仅是学习古代经典,而应转化为一系列操作性的安排,如提倡书法、象棋、京剧、民族乐器、国画、武术、中医,乃至剪纸、对联、灯谜之类的传统技能和艺术,以增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归属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是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中能够与当代生活合拍、或者在后工业时代重新获得价值的生活传统,包括重视家庭和亲情,重视道德和人格养成;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的低脂肪的饮食结构,等等。从而使“中国人”具有一整套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特征,使现代化的中国仍然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文化家园,而非商业化的、恶俗的“世界公园”。 二、重温“五四”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国的现代教育从建立之初,一直有食洋不化、照抄照搬、非驴非马的批评;但融会中西文化,将外来的西方教育资源民族化、本土化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早期的“中体西用”是一种模式;1920~1930年代蔚为大观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乡村建设运动,以及1922年新学制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都是将西方现代教育与中国现实相融合的成功实践。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建的革命教育,则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版本。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格局之中,教育界形成了流派纷呈、思潮迭起、生机勃勃、多元的文化生态。“五四”知识分子开创的现代教育运动,奠定了与民主、科学、平等、发展个性等西方现代文明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文化,产生了中国自己的现代教育理论,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等等。民间社会和地方力量的崛起,知识分子教育家集团的形成,教育组织、教育社团成为教育变革的主体,构筑着现代教育新的生长机制和发展空间,实现了近代教育向现代的转型。 “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家阵容强大,团体和组织众多,并且形成了一种可以辨识、具有共性的人格特质和价值系统,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重视躬行和实践的践行精神和平民性。在千年儒家教育的大传统之后,“五四”教育文化构成了一个晚近的“小传统”。重温和接续这一中断已久的“小传统”,对于21世纪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文化与教育哲学。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当然需要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另一方面,每一种区域的文明和民族国家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只能从自己特定的历史和传统出发并加以转化,并不存在唯一的模式。因此,对于后发展国家、尤其是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而言,民族化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如果不同民族不是自觉地、强烈地保护和发展自身的文化,所谓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并不会自动到来。 现代教育在“民族化”方向上的生长,可能有这样两个比较重要的源头:一是对传统文明、传统智慧的承继和借鉴,如上述的两个重要传统;二是对地方化、地区性、民间性的知识、经验、智慧的吸收,因地制宜和融会变通地使用外来文化,创造出新的实践。这对于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教育特别重要。 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文化方针的表述,尽管表述还可以完善和准确,但仍具有某种可继承性;因为它是为当时各种社会力量所共同接受的,而且此后并没有真正实行过。将这一对历史的补课作为当前新的出发的起点,不失为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今天的问题是:中国究竟有没有自己“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文化?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前述在“五四”运动之后,陶行知融会中西教育理论,在中国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践中创造的“生活教育”理论。 与许多更为微观的、分门别类的教育理论(如幼儿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生活教育理论是能够统辖教育基本问题的顶层理论和教育哲学。它不仅是指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如“教学做合一”),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改造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基本问题,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实施民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活的教育、创造的教育,从而“把教育变成生活,把生活变成教育”。 与“素质教育”的概念相比,“生活教育”理论更具科学性、理论性,对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考试至上、智育至上的“应试教育”,其理论基础是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学校教育应当转变为“学生中心”而非“学科中心”; 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组织教学,实行“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脱胎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但却是本土的、民族的教育理论,曾在中国长时间、大范围地实行过,不仅得到广大知识分子、教育人士的认同,也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与社会主义教育有很重要的“亲缘性”,曾被视为是“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但是由于1950年代对陶行知、胡适、杜威的错误批判,使得这一“五四”教育文化和民族教育文化的瑰宝长期蒙垢,不为人所知,至今仍远没有成为教育理论的主流。这一局面需要改变,需要重新认识陶行知,认识生活教育,使之成为引领中国教育走向未来的教育哲学。

Read more

汉字的方向、位置和笔顺

--徐山 [摘要]本文探讨了汉字形体发生意义上的方向、位置和笔顺这三个相关问题。作为平面构形的汉字和再现三维空间中客体的图画(包括儿童的早期画), 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为词的本义的字形表现方式、字形义的确认、汉字形体的演变等诸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一、引言 在汉字产生之前, 原始人已有大量的绘画经验, 如史前的岩画等。汉字在始创时一方面要考虑如何用形体来表现口语中声义结合的词, 另一方面, 由于汉字脱胎于图画, 因此汉字和图画二者, 在如何用付诸视觉的平面形体再现三维空间中的客体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本文主要讨论汉字(以甲骨文、金文为考察对象)的方向、位置和笔顺这几个发生学意义上的相关因素。所谓汉字的方向问题, 指空间中高、宽、深三方向是如何在平面中表现的。所谓汉字的位置问题, 指汉字中一个部件形体不对称时的起笔位置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的形体位置的安排。所谓汉字的笔顺问题, 指汉字中一个部件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时先写什么部件后写什么部件。 二、象形形体呈上下关系时的两种空间方向 传统中国画运用的是散点透视, 汉字象形造字时的透视法基本上也是如此。①空间三维的高度、宽度和深度转化到平面上,分别为左右和上下关系, 这样汉字形体呈上下关系时对应的空间方向可能是高度方向, 也可能是深度方向, 前者如“木”(树状), 后者如“水”(向远方伸延的大河)、“莫”(日落于草丛之中)。 把字形中上下关系的两种空间方向的对应区别开来, 有助于理解字形的形体义和词的本义之间的关系。 齐, 甲骨文为上下两排(即前后两排)吐穗的禾麦状。《说文》:“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段玉裁注:“禾麦随地之高下为高下, 似不齐而实齐。参差其上者, 盖明其不齐而齐也。”其实,“齐”的字形本身和所表现的客体都不存在“ 不齐”的因素。在深度方向上, 如把人的视点调整到禾苗的高度,看到的是齐平状。当人的视点高于禾苗即人站立时, 深度方向的齐平禾苗表现在平面上就是由下而上排列的。 止, 甲骨文形体为人脚, 在甲骨文中又用作表示运动义的符号。下面, 我们结合词的本义来确定符号“止(脚)”的平面朝向所对应的实际的空间运动方向。 先, 甲骨文下为人形, 头上为方向朝上的“止”。字形所包含的运动方向为人向上, 即人死后升天义, 用来表示“先人”的本义。 麦, 甲骨文上为来(来即麦义), 下为方向朝下的止。《说文》:“来, 周所受瑞麦来麰也。二麦一夆, 象其芒朿之形。天所来也, 故为行来之来。”《说文》认为麦从天而降, 保留了古老的传说成份。这样, “来”的形体中的运动方向为从上而下, 即麦从天上而降。② 逐, 甲骨文上为豕, 下为方向朝上的止, 所表现的实际运动方向是深度方向, 即后面的人追逐前面跑的猪。 复, 甲骨文上为可居住的??穴状, 下为方向朝下的止。《说文》:“复, 行故道也。”又“复”的增形孳乳字“復”,《说文》:“復, 往来也。”段玉裁注: “辵部曰:‘返, […]

Read more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在孩子教育里的重要性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相对于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是一种心智模式,被公认为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坚毅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更在意自己从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得到别人的认可(比如通过考试)。 成长型思维 - 换个说法,换个思维 成长型思维对孩子非常重要,几乎每个学校都需要把这种思维融入日常教学中。Change your word,Change your mindset. (换个说法,换个思维) 1、关于理解 I don’t understand. 我不懂。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根本没法理解。 换个说法,换种思维: 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了什么?只要把我漏掉的、忽略的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 2、关于放弃 I give up. 我放弃了。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 换个说法,换种思维: 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 我得试试我学过的其它方法。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再试试。 3、关于错误 I made a mistake. 我做错了。我很沮丧。 换个说法,换种思维: Mistakes help me improve. 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虽然这次错了,但以后我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又学一招,yeah! 4、关于困难 This is too hard. 这太难了。我不可能完成。 换个说法,换种思维: This may take […]

Read more

汉语的十大优势

一、使用人口最多。 全世界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现已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印地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俄语、法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等。 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16亿人使用汉语,占世界总人口的25%。 联合国新公布的六大语言是: 1 英语,2 汉语,3 德语,4 法语,5 俄语,6 西班牙语。 二、汉字稳定,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力强。 汉字是延续五千年的文字。尽管汉语因语音的差别形成众多方言,但都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书面汉字的理解。 汉语是相对收敛、稳定的语言。这使祖先智慧与文明得以传承与发展。现在的中国学生,可以琅琅上口地读2000年前的诗人屈原的楚词。 英语是发散易变、不稳定的语言。英文400年前才统一了拼写,英语毕业生读300前莎士比亚的原著仍困难重重。 三、汉字用字少(常用字3500个),组词力强,信息量大。 现在,英语词汇量已突破100万,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据《纽约时报》统计,英语每年还有1~2万新词产生。而英语的新词汇与原有词汇关联很小,上百万的英语单词就是这样出来的。 而汉语,不必造新字,仅靠现有汉字组新词即可。而所有英语词汇和新词都可用3500个汉字来组词表达。 汉字组词能力太强大,还可触类旁通,记忆量大减。著名学者季羡林说:“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在英语国家,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字别想读《时代》周刊。大学毕业10年的职业人士一般要懂80000字。 而我国汉字扫盲标准是1500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3500汉字,搞科研没问题。至于读书看报小学毕业就能做到。一般人2000汉字看书写字都能搞定。 想想看,美国人学习了3~5万单词,他能享受的信息还很有限,每年还要面对上万新词。中国人学习三四千汉字,就可享受几乎全部信息。 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学少而知多。什么是智慧?这就是智慧。 四、汉语词汇极丰富,易表达。 汉语词汇非常丰富。譬如“看”就有很多种表达:看,观,望,瞧,瞅,瞟,瞥,瞄,阅,窥,乜斜,了望,俯瞰,仰望,瞻仰,等等,还有瞪、白、横(如横了他一眼)等等。另外,观赏,欣赏,侦察,审查,查阅等等,都含有看的意思。 比如”死”的表达,用词选择余地更大,褒贬分明,该用什么词用什么词。历史上天子皇帝死了曰“崩”,皇后或大官死了曰“薨”,常用的有:死,亡,殁,去世,逝世,老了,走了,去了,不在了,与世长辞,长眠不醒,牺牲,就义,成仁,光荣了,倒毙,离开人间,离我而去,永远不回来了,停止了思想,心脏停止了跳动,驾鹤西去,归西了,上西天了,见马克思了,凉了,硬了,忘出气了,注销户口了,见阎王了,呜呼哀哉了,等等。另外,自杀,自尽,投河,自刎,自缢,脑袋搬家,身首异处等等,都是死的意思。艺术作品中,各地民间,人们的口头创作里,都有许许多多种关于死的说法,无法尽述。 而英语表达某一意思的词汇就少之又少了。 五、汉语表达力强、精辟、精准,易理解。 英语表达的思想,都能找到对应的汉语表述;而汉语表达的思想,不一定能找到对应的英语表述。 把外语作品译成汉语比较容易,外国的词语比较少,一般来说,它们的一个词语,汉语就能用好多个词语来翻译,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同一句外语,译成汉语就不一样,同一篇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译成中文后差别就很大,汝龙译的契诃夫的《变色龙》与黄之瑞译的就很不一样。傅雷译的莫泊桑的《项链》也有别于王振孙的译作。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汉语的语汇太丰富了。 而把汉语译成英语,相对来说,就困难一些,译成外语后,有的就不那么准确了,有的译文与汉语的原意不符,走了调,变了味。有的诗词、成语,他们甚至无法译出,还会闹出笑话。“一点两点三点冰冷酒,百头千头万头丁香花”;“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空空寂寞宅,寡寓安宜寄宾宿,迢迢逶迤道,适逢邂逅遇迷途”等等。这些与汉字有关的对联,英语断难翻译。 六、汉语发音科学,汉语思维快。 汉语发音响亮,语调铿锵,富于变化,具有音乐之美,汉语讲平仄,分阴阳上去,还有轻声,还有变调。诗词歌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音韵和谐,富有音乐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 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7倍。研究表明,普通人发一个声音约需1/4秒,汉语思维速度比英语快。 汉语普通话有20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连乘的结果大约是3000个声音。能被利用的是2500个声音,常用的是1200个声音。所以,汉语普通话想表达1200个事物,只需1个声音,耗时1/4秒。 英语有20个元音20个辅音没有声调,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声音对应一个事物,那么,英语的400个声音只能表达400个事物。这400个事物之外的事物,如果要表达,就只能靠声音的重复才行,用2个或2个以上声音表达。可见,美国人要表达第401种事物,就需2个声音,耗时1/2秒。 汉语的数学是单音节发音,所以汉语对数字的反应速度比英语更快。 七、汉字字形是智慧宝库。可横写可竖写。 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物体。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 汉字字形是抽象性与形象性、哲理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 汉字字形演化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 、草书、楷书、宋体 文字分繁体字,简化字。汉字笔画有横竖撇捺点提钩。结构有独体、上下、左右、内外、还有上中下,左中右,半包围,全包围。写法也各不相同,竖可分为悬针竖,垂露竖。点可分为左点右点。字体,过去分真草隶篆,现在字体更多,而且越来越多。楷书又有颜柳欧褚苏黄米蔡之分,字体之多,足以使得外国人望尘莫及。宋体,魏体,楷体,行楷,舒体,隶体,黑 体,圆体,综艺体,琥珀体,广告体,平和体,等等。宋体里边又有新宋、书宋,标宋,报宋。圆体又分粗圆,细圆,准圆…… 八、汉字是音形意三者完美的结合体。 汉字是二维的音形意一体的信息,汉字具有平面空间(纸张)最大的的表现力,故汉字阅读起来更方便,在一瞥之间就可捕捉其特点,映射其含义,是文字的高级形式。 英文是一维的密码信息,无表意能力,不直观性,仅是声音的符号,是文字的低级形式。 汉字的二维性决定了其输入方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要远比一维的枯燥的密码式英文更能激发人的开拓精神和施展智慧的空间。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是我们中国人的杰作,也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每个字几乎都是美的造型。 九、汉语衍生丰富。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是国粹。一幅书法作品,抑或是一个字,都有价值连城的。曾见一位书法家作一幅中堂,那是一个大大的“鹤”字,可细看又像一幅画,一只立鹤翩翩起舞。 汉语的律诗、词赋、元曲、杂剧、相声、地方戏剧、灯谜等等形式,还有语音双关、语义双关、歇后语等等修辞手法更为汉语增添无穷魅力。 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所没有的。 十、汉语语法简单,学汉语先难后易。 汉语存在四难:难读、难写、难记、难认,还有语音、语法、修辞、逻辑、词义、词性、词类,写作时还要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正因为学汉语难,它才越发珍贵,好东西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 汉语语法极简单,无动词变化,无单复数、阴阳性变化等。 汉语认字少,组字简单科学,字形达意,掌握1500个汉字后,就能达到不学而知、无师自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现在,汉语输入电脑的速度比英语快,语音输入优势更大。未来,电脑将进入二、三维时代,汉语将越来越显现其优势!

Read more

压岁钱和红包

在华人社会中,「压岁钱」与「红包」是农历新年必不可少一个习俗。 红包不等于压岁钱 「‘红包’并不等于‘压岁钱’,专指过年由长辈给晚辈的红包才是压岁钱。」 压岁钱的来历 「压岁的‘岁’音同‘祟’,也就是鬼鬼祟祟的祟,因此压岁钱又有‘压制邪祟’的意义,把不好的灾厄压制下来。」 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经有「压岁钱」这个习俗,意义是镇压邪祟,但在清朝才正式变成过年的习俗,记载清代京城风俗的《燕京岁时记》中写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至于「邪祟」到底是什么?有好几种版本流传。 「古代的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做‘祟’,过年时会来摸小孩子的头,被摸过头的小孩子就会变笨。」 有会吃人的「年兽」版本。 台湾民间传说的压岁钱由来,则是「玉皇大帝将在除夕夜让台湾岛沉没」,家人共度最后的晚餐后,家长将钱财分给家人。 现在压岁钱已经从「压制邪祟」的意义转变为「祝福」。   怎么称呼压岁钱? 在台湾,闽南语中称作「压年钱」,因为小孩子在过年会受到惊吓或遇到不好的事,要把这个关卡「压制」下去。 在香港,除了压岁钱外,也有包给亲朋好友及同事下属的红包,称作「利是」,与「利事」、「利市」谐音,取其大吉大利、好事连连之意。 在新加坡,书面语中约定俗成将红包写成闽南语发音的「Ang Pao」或其他音近写法,直译的「Red Envelope」基本不见。新加坡人说在英语时,或和只会说福建话、闽南会的长辈沟通时,会说「Ang Pao」,讲中文时则说「红包」。 谁要给红包? 虽然压岁钱、红包是华人社会共有的习俗,但在实际运用上仍存在差异。 在香港,一般是已婚人士才要开始给红包(利是),在家庭里是包给小孩及没有工作的老人家。香港的26岁未婚上班族王先生说,他会在回内地老家时给奶奶红包,但不会给爸妈。他觉得香港的红包文化「好麻烦」,「虽然我还没经历过(发钱),但听说随便包都得花上一两千,要给很多人,不给又怕对方生气。」 在中国,一般是结婚之后才开始给红包,但也因人而异。一些已在工作的未婚人士表示,工作之后就不领红包了,但还不会包给晚辈。 在台湾,约定俗成是在工作之后就要开始包红包──包给长辈表示心意,包给晚辈表示祝福。25岁的上班族陈小姐今年第一次包红包,她说:「压力很大,我的薪水不多,却要包给爸妈爷爷奶奶等六个长辈,而且要凑吉祥数字。幸好我是同辈里年纪最大的,还没有侄儿辈,否则就更花钱了。」 在马来西亚,华人在结婚后或工作后开始包的都有。马来西亚的梁同学说,一般是包给后辈为主。包红包的价码看个人财力和远近亲疏有别。梁同学又说,当小孩时当然会很期待拿红包,「但我家之前家境不好,所以每到过年父母都会很折腾,除了买新衣和年货之外,还要生出钱来包红包,而且去有很多小孩的亲戚家更是头痛。」 而为了讨吉利,一定要在红包袋里放钱,不能放其他东西代替。收到红包后,在除夕时带在身上,可以招来一整年的好财运! 红包发多少? 在台湾,「金额一定是要双数,通常是台币2000元或3600元、6000元,寓意‘好事成双’、‘六六大顺’。」 在新加坡,金额也必须是双数,至少两块,两块倍数,十块倍数,很少发超过百块的红包。拜年的同时,一般送上一对柑橘。 在香港,而派利的对象比台湾广泛,连同事、邻居都可能依亲疏,收到几十块到几百块港币不等的利是,图个新年事事顺利好彩头。 在中国,红包主要是派送给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各地经济和习俗差别很大,红包大小从几百块到上万块都有。一般取个整数或尾数为六(顺)或八(发)。

Read more

华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联合早报2015年10月27日社论 一个月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与访美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联合举行的记者会上宣布,美国将启动一个“百万强”计划,在未来五年,也就是在2020年之前实现100万名学生学习华文的愿景。奥巴马说:“如果我们两国准备在全球各地采取行动,那么一个最好的开端就是学习对方的语文,真正了解对方。” 其实,早在2009年11月奥巴马便宣布过一个“十万强”计划,提出到2014年时,派10万个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此后接下来的五年里,在私人捐助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到中国学习的学生数目最终达标,今天在中国的美国学生估计有20万人。 当习近平在西雅图会见美国商界和科技界领袖时,面簿(facebook)公司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就以华语跟习近平对话。上个周末扎克伯格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以华语授课,跟学生们分享他的创业经验。 2013年12月初在结束访问中国前,英国卡梅伦首相建议英国学生与其学习法文或德文,不如学习华文,他说:“我要英国与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建立联系,这包括我们的年轻人学习华文,与他们做成未来的生意。”他说,今天出生的英国孩子,当他们离开学校时,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几天前,在习近平访问英国期间,中英两国企业签署多项投资协议,包括中国广核集团将投资60亿英镑(约130亿新元),参与法国电力(EDF)在英格兰西南部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的核电项目,这是习近平此行最大笔的单一交易。习近平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也讨论敲定总值达460亿美元(约640亿新元)的双边合作。 英国不须要等待这一代新生国民的成长便已收获跟中国发展关系的实际好处,卡梅伦鼓励其人民学习华文因此增添了巨大动力。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报道,目前英国有20万学子在学华文,而未来五年,英国准备送8万名学生到中国学习和实习。 欧洲大陆、澳大利亚等国鼓励学生学习华文已蔚成风气且不说,在亚洲,随着中、韩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习华文在韩国已非常普遍,自2007年起,汉语便已取代日语成为第二大外语,韩国大企业也偏爱懂得汉语的双语人才。 在本区域的泰国已将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据泰国教育部的不完整统计,目前泰国共有3000多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80多万。 世界上普遍掀起华文热已有一段时间,在各国的国际机场和公共场所设有华文指示牌,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游客成为不少国家吸引的重点。 一个国家的语文的国际重要性跟它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华文地位随着中国经济体的崛起而日渐受到重视是必然的结果。华文的学习在世界各国普遍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华文在世人眼中原本就是一个难学的语文,但影视教材、电脑科技和民间交流,都加速了华文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西方的语文,如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都曾经借助殖民主义和宗教力量向世界各地传播,英文作为国际上最重要语文的事实,即使是在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后也不会改变。但当美国、英国和欧洲等发达西方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华文的时候,它所发出的信息是很明显的。 未来更多西方人跟中国交往都能直接用华文时,一向具双语优势的新加坡人将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此时此刻,如何加强新加坡人的双语优势是个值得我们反思的课题。

Read more

容易读错的多音字

  1、单:单(shàn,姓)老师说,单(chán匈奴首领)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   2、折: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   3、喝:武松大喝(hè)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è)彩。   4、着:你这着(zhā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á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5、蕃:吐蕃(bō藏族的前身)族在青藏高原生活、蕃(fán茂盛、繁多)衍了几千年。   6、量: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野外测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7、沓: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ta)之色。   8、烊: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晚上关门)过早不好,糖烊(yáng溶化)了都卖不动了。   9、载: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载(zài)舞。   10、曝: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被曝(bào)光,他感到十分羞愧。   11、宁: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íng)静过,但他宁(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宁(níng)人。   12、和:天气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动词)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ò)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动词)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13、省:某副省(shěng)长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于丢官弃职、气得不省(xǐng)人事了。   14、拗: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15、臭:臭气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气味难闻,无声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16、度:度(dù姓)老师宽宏大度(dù名词),一向度(duó动词)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动词)人。   17、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ō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òng)而散。   18、丧: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19、差: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20、扎: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21、埋: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22、盛:盛(shèng)老师盛(shè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ng)饭。   23、伧:这个人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āng)俗。   24、创: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g)伤。   25、伯:我是她的大伯(bó),不是她的大伯(bǎi)子。   26、疟:发疟(yāo)子就是患了疟(nǜe)疾。   27、看: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28、行: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情。   29、艾:他在耆艾(ài)之年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30、把:你把(bǎ)水缸把(bà)摔坏了,以后使用没把(bǎ)柄了。   31、传:《鸿门宴》是汉代传(zhuàn)记,而不是唐代传(chuán)奇。   32、荷:荷(hé)花旁边,站着一位荷(hè)枪实弹的战士。   33、涨:我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她就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   34、奇:数学中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35、炮: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   36、给: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   37、冠:他得了冠(guàn)军后,就有点冠(guān)冕堂皇了。   38、干: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   39、巷: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40、薄: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欢迎,但要薄(bó)利多销。   41、拓:拓片、拓本的“拓”读(tà),开拓、拓荒的“拓”读(tuò)。   42、恶:这条恶(è)狗,真可恶(wù),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43、便:局长大腹便便(pián),行动不便(biàn)。   44、宿:小明在宿(sù)舍说了一宿(xiǚ)有关星宿(xiǜ)的常识。   45、号: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hào)手都号(háo)啕大哭起来。   46、藏:西藏(zàng)的布达拉宫,是收藏(cáng)大藏(zàng)经的宝藏(zàng)。   47、轧:轧(zhá)钢车间的工人很团结,没有相互倾轧(yà)的现象。   48、卡:这辆藏匿毒品的卡(kǎ)车,在过关卡(qiǎ)时被截住了。   49、调:出现矛盾要先调(diào)查,然后调(tiáo)解。   50、模:这两件瓷器,模(mú)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ó)型做出来的。   51、没:驾车违章,证件被交警没(mò)收了,他仍像没(méi)事一样。   52、舍: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è)。   53、殷:老林家境殷(yīn)实,那清一色殷(yān)红的实木家具,令人赞叹不已。   54、还:下课后,我还(hái)要去图书馆还(huán)书。   55、系:你得系(jì)上红领巾,去学校联系(xì)少先队员,来参加活动。   56、假:假(jiǎ)如儿童节,学校不放假(jià),我们怎么办?   57、降: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jiàng)落的敌人投降(xiáng)。   58、脯:胸脯(pú)、果脯(fǔ)不是同一个读音。   59、间:他们两人之间(jiān)的友谊,从来没有间(jiàn)断过。   60、石:两石(dàn)石(shí)子,不够装一卡车。 […]

Read more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