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汉字

小学阶段生字表(共2460个字)

一年级上册生字 识字   1、 一(yī) 二(èr) 三(sān)   2、十(shí) 木(mù) 禾(hé)   3、上(shàng) 下(xià) 土(tǔ) 个(gè)   4、八(bā) 入(rù) 大(dà) 天(tiān)   5、牛(niú) 羊(yáng) 小(xiǎo) 少(shǎo)   6、巾(jīn) 牙(yá) 尺(chǐ) 毛(máo)   7、卜(bǔ) 又(yòu) 心(xīn) 风(fēng)   8、力(lì) 手(shǒu) 水(shuǐ) 课文   1、人(rén) 火(huǒ) 文(wén) 六(liù)   2、七(qī) 儿(ér) 九(jiǔ) 无(wú)   3、口(kǒu) 日(rì) 中(zhōng)   4、了(le) 子(zǐ) 门(mén) 月(yuè)   5、不(bù) 开(kāi) 四(sì) 五(wǔ)   6、目(mù) 耳(ěr) 头(tóu) 米(mǐ)   7、见(jiàn) 白(bái) 田(tián) 电(diàn) […]

Read more

汉字的方向、位置和笔顺

--徐山 [摘要]本文探讨了汉字形体发生意义上的方向、位置和笔顺这三个相关问题。作为平面构形的汉字和再现三维空间中客体的图画(包括儿童的早期画), 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为词的本义的字形表现方式、字形义的确认、汉字形体的演变等诸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一、引言 在汉字产生之前, 原始人已有大量的绘画经验, 如史前的岩画等。汉字在始创时一方面要考虑如何用形体来表现口语中声义结合的词, 另一方面, 由于汉字脱胎于图画, 因此汉字和图画二者, 在如何用付诸视觉的平面形体再现三维空间中的客体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本文主要讨论汉字(以甲骨文、金文为考察对象)的方向、位置和笔顺这几个发生学意义上的相关因素。所谓汉字的方向问题, 指空间中高、宽、深三方向是如何在平面中表现的。所谓汉字的位置问题, 指汉字中一个部件形体不对称时的起笔位置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的形体位置的安排。所谓汉字的笔顺问题, 指汉字中一个部件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时先写什么部件后写什么部件。 二、象形形体呈上下关系时的两种空间方向 传统中国画运用的是散点透视, 汉字象形造字时的透视法基本上也是如此。①空间三维的高度、宽度和深度转化到平面上,分别为左右和上下关系, 这样汉字形体呈上下关系时对应的空间方向可能是高度方向, 也可能是深度方向, 前者如“木”(树状), 后者如“水”(向远方伸延的大河)、“莫”(日落于草丛之中)。 把字形中上下关系的两种空间方向的对应区别开来, 有助于理解字形的形体义和词的本义之间的关系。 齐, 甲骨文为上下两排(即前后两排)吐穗的禾麦状。《说文》:“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段玉裁注:“禾麦随地之高下为高下, 似不齐而实齐。参差其上者, 盖明其不齐而齐也。”其实,“齐”的字形本身和所表现的客体都不存在“ 不齐”的因素。在深度方向上, 如把人的视点调整到禾苗的高度,看到的是齐平状。当人的视点高于禾苗即人站立时, 深度方向的齐平禾苗表现在平面上就是由下而上排列的。 止, 甲骨文形体为人脚, 在甲骨文中又用作表示运动义的符号。下面, 我们结合词的本义来确定符号“止(脚)”的平面朝向所对应的实际的空间运动方向。 先, 甲骨文下为人形, 头上为方向朝上的“止”。字形所包含的运动方向为人向上, 即人死后升天义, 用来表示“先人”的本义。 麦, 甲骨文上为来(来即麦义), 下为方向朝下的止。《说文》:“来, 周所受瑞麦来麰也。二麦一夆, 象其芒朿之形。天所来也, 故为行来之来。”《说文》认为麦从天而降, 保留了古老的传说成份。这样, “来”的形体中的运动方向为从上而下, 即麦从天上而降。② 逐, 甲骨文上为豕, 下为方向朝上的止, 所表现的实际运动方向是深度方向, 即后面的人追逐前面跑的猪。 复, 甲骨文上为可居住的??穴状, 下为方向朝下的止。《说文》:“复, 行故道也。”又“复”的增形孳乳字“復”,《说文》:“復, 往来也。”段玉裁注: “辵部曰:‘返,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