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诗词评论锦上添花
诗歌具有一种魔性!曾经,我总是本能地去抗拒诗歌或者诗人。我不敢成为“任性的孩子”,因为现实会蚕食幻想;我恐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我知道那背后是更深沉的孤独。然而,当我遇到“雪域最大的王”,我再没有免疫力,我愿俯首磕长头在山路去贴近,哪怕是天寒地冻!
曾经的文艺气息日渐被生活的繁琐消磨殆尽,而近日,与学生共品《琵琶》《长恨》,又重拾几位现当代诗人的美文……心中顿然升腾起盎然诗意!
再度翻开《人间词话》,又翻了翻刘勰的《文心雕龙》,锺嵘的《诗品》等书,虽仍不能完全深谙其中深意,但却是别有一番滋味绕心头,仅寥寥数字,胜却我多月来之口舌,深为叹服!
关键是呢,考生们看过来…… (文风转的有点快哈)特别摘录了一些诗词批评,考试中鉴赏诗歌时用到,绝对会使你的文章锦上添花!
何时用,用在何处?
古人的诗词批评言简意赅,一语中的。Paper1的第二篇是诗歌,IOC(HL)必须对诗歌进行鉴赏,Paper2同一体裁诗歌选题,都可以将这些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言用于自己的评论文章。或置于文章的开头引入、领起全文;或置于文章的结尾总结、升华;亦可为每段分论点的总起句或总结句。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所谓“志”,就是人的愿望志向,情感心境。
《毛诗序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是人情感之所在,在心中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中被触动必然就会通过语言、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萧统《文选序》也说:“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意境:
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有我”“无我”是就诗歌之中抒情主体显隐而言。“有我之境”,情感表达直接,直抒胸臆。“无我之境”则表达较为含蓄和委婉。)
运用:Paper2 考试有过一题与“意境”相关:诗词的意境营造是诗人抒情表意的途径。在所学的两部作品里作者是如何营造意境的?产生了什么效果?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意境的解读是个不错的角度。在《中文A文学课程书面作业及试卷(2)7分范文点评》中有篇论文对此题目进行作答时,“巧用古典文论大师王国维代表论著《人间词话》里论诗歌作品之艺术‘境界’说的文摘,贯穿并点缀了此篇诗评的点睛之处,起到了加强深度,提升力度的作用。”(编者点评)文章的开篇便写道:“意境营造的成功与否,是诗歌鉴赏中必不可少的要点。一首诗为了能更好地带出主题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意境的营造至关重要。意境的建立中,最重要还在于一个‘真’字:‘境非独谓境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接着分析了诗歌《莲的心事》,用《人间词话》中的句子进行总结:“一如王国维所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结尾处总结道:“当我们咀嚼王国维大师所言‘大家之作,……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再反观这三首诗作时,发现其无一例外地都因符合了所见景物之‘真’而能做到所知寓意之‘深’,诗歌因其景真情切而意境隽永,因意味隽永而令主题深刻感人”
绘画美:
苏轼评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张舜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歌的抒情性,情景交融
王国维《人间词话》:“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有七种感情,因应外物触发而感动,有感于外物而抒发吟咏思想感情,没有不是自然而然的。)
运用: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一段出色的景物描写:“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这段着重对景物进行了描写,层层渲染,抒发了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后的悲苦和思念,亦是加强了作品的主题内容:对于这场爱情悲剧所引发的国难悲剧的深刻反思。
作者先是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写了盛开的“芙蓉花”,摇曳的“未央柳”宛如贵妃姣好的面容和修美的峨眉,景物依旧如故,然而却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衬托出玄宗内心的失落与伤感;接着“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夜落时”一句对春去秋来季节的描写写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玄宗对贵妃的思念之情丝毫未减少,同时借景抒情,通过对春意盎然之时桃李的盛开及秋意渐浓之季梧桐的败落之状的描写,加深了人物的思念之情。
“秋草”与“落叶”不仅描写了萧瑟、破败的秋景,更是渲染了人物内心的悲苦。“梨园弟子”和“椒房阿监”都曾与玄宗贵妃共同经历过歌舞升平那虚浮的繁华,如今也垂垂老矣,不免让人感慨世事之变迁!“萤火”与“孤灯”之光微弱而无力,在夕阳下的大殿空旷而昏暗,正如同玄宗苟延残喘的人生状态,一个“孤”字道尽了他内心无限的凄凉与孤寂。叠字“迟迟”“耿耿”的使用又写出了夜晚的漫长,与贵妃生死相别的痛苦之情跃然纸上。无论是“鸳鸯瓦”,亦或是“翡翠衾”,都象征着成双入对的恋人,代表了爱情,用在这里显然是对玄宗贵妃生死两茫茫的感
概,“冷”与“寒”写的不仅是屋瓦与棉被,更是直指人物内心的凄凉、孤独和悲痛。至此,玄宗亡国丧妻之痛在对景物层层递进的描写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这段文字将景物描写与人物心境完美结合,反复写景,反复抒情,情景交融,跌宕回环,人物的情感表达在回旋中得以升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激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歌的内容与形式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句话颇有辩证的哲学意味,可以用于解答诗人如何处理生活体验与诗歌表达,即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指诗人既关注于人的内在感受、生命体验,又能够运用高超的艺术形式获得超群脱俗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2. 《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王志彬译,中华书局出版;
3. 《诗品:最早的诗歌评论著作》,[南朝梁]锺嵘著,尹小林点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1月;
4. 《诗论》,朱光潜著,三联书店,2014年4月;
5. 《诗歌十二讲》,徐有富著,岳麓书社,2011年12月;
6. 《中文A文学课程书面作业及试卷(2)7分范文点评》,李萍、苏媛编,香港三联书店,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