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和红包

在华人社会中,「压岁钱」与「红包」是农历新年必不可少一个习俗。

红包不等于压岁钱

「‘红包’并不等于‘压岁钱’,专指过年由长辈给晚辈的红包才是压岁钱。」

压岁钱的来历

「压岁的‘岁’音同‘祟’,也就是鬼鬼祟祟的祟,因此压岁钱又有‘压制邪祟’的意义,把不好的灾厄压制下来。」

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经有「压岁钱」这个习俗,意义是镇压邪祟,但在清朝才正式变成过年的习俗,记载清代京城风俗的《燕京岁时记》中写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至于「邪祟」到底是什么?有好几种版本流传。

  • 「古代的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做‘祟’,过年时会来摸小孩子的头,被摸过头的小孩子就会变笨。」
  • 有会吃人的「年兽」版本。
  • 台湾民间传说的压岁钱由来,则是「玉皇大帝将在除夕夜让台湾岛沉没」,家人共度最后的晚餐后,家长将钱财分给家人。

现在压岁钱已经从「压制邪祟」的意义转变为「祝福」。

 

怎么称呼压岁钱?

在台湾,闽南语中称作「压年钱」,因为小孩子在过年会受到惊吓或遇到不好的事,要把这个关卡「压制」下去。

在香港,除了压岁钱外,也有包给亲朋好友及同事下属的红包,称作「利是」,与「利事」、「利市」谐音,取其大吉大利、好事连连之意。

在新加坡,书面语中约定俗成将红包写成闽南语发音的「Ang Pao」或其他音近写法,直译的「Red Envelope」基本不见。新加坡人说在英语时,或和只会说福建话、闽南会的长辈沟通时,会说「Ang Pao」,讲中文时则说「红包」。

谁要给红包?

虽然压岁钱、红包是华人社会共有的习俗,但在实际运用上仍存在差异。

在香港,一般是已婚人士才要开始给红包(利是),在家庭里是包给小孩及没有工作的老人家。香港的26岁未婚上班族王先生说,他会在回内地老家时给奶奶红包,但不会给爸妈。他觉得香港的红包文化「好麻烦」,「虽然我还没经历过(发钱),但听说随便包都得花上一两千,要给很多人,不给又怕对方生气。」

在中国,一般是结婚之后才开始给红包,但也因人而异。一些已在工作的未婚人士表示,工作之后就不领红包了,但还不会包给晚辈。

在台湾,约定俗成是在工作之后就要开始包红包──包给长辈表示心意,包给晚辈表示祝福。25岁的上班族陈小姐今年第一次包红包,她说:「压力很大,我的薪水不多,却要包给爸妈爷爷奶奶等六个长辈,而且要凑吉祥数字。幸好我是同辈里年纪最大的,还没有侄儿辈,否则就更花钱了。」

在马来西亚,华人在结婚后或工作后开始包的都有。马来西亚的梁同学说,一般是包给后辈为主。包红包的价码看个人财力和远近亲疏有别。梁同学又说,当小孩时当然会很期待拿红包,「但我家之前家境不好,所以每到过年父母都会很折腾,除了买新衣和年货之外,还要生出钱来包红包,而且去有很多小孩的亲戚家更是头痛。」

而为了讨吉利,一定要在红包袋里放钱,不能放其他东西代替。收到红包后,在除夕时带在身上,可以招来一整年的好财运!

红包发多少?

在台湾,「金额一定是要双数,通常是台币2000元或3600元、6000元,寓意‘好事成双’、‘六六大顺’。」

在新加坡,金额也必须是双数,至少两块,两块倍数,十块倍数,很少发超过百块的红包。拜年的同时,一般送上一对柑橘。

在香港,而派利的对象比台湾广泛,连同事、邻居都可能依亲疏,收到几十块到几百块港币不等的利是,图个新年事事顺利好彩头。

在中国,红包主要是派送给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各地经济和习俗差别很大,红包大小从几百块到上万块都有。一般取个整数或尾数为六(顺)或八(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