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教人油滑吗?
–李钊
中国人在行文闲谈中经常提到“中庸之道”,在现代语境下“中庸之道”被理解为一种不走极端、明哲保身、老好人、和稀泥般的为人处世方式。在很多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许多畅销书中,“中庸”也成为不可不提的一个概念,似乎不提“中庸”就不够洋气,就不够实用。人们似乎认为为人就应当油滑,因为子思的《中庸》自朱熹后被列为“四书”,是非常正统的圣人之道,现代人自然是“我油滑我骄傲”。
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庸”字自然不是什么好词。平庸、庸俗、庸碌、庸才、庸人,都是在形容人不要太爱出风头,只要“庸”就好了。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似乎也成为了人应当“庸碌无为”的有力论据,只有“庸”才可“滑”,而明哲保身。
然而,“中庸”真的是教导人们为人油滑吗?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什么意思?实际上就做某事,用英文讲就是to do something,这和现代意义上的“平庸”相去甚远。因此,“中庸”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应当按照“中”的标准行事。那么“中”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说:“中,内也。”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中者,别於外之辞也,别於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意思就是要合乎时宜。群经之首的《周易》中的《文言》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很好地解释了“中庸”。意思是说:“龙的德是十分符合时宜的,说话讲诚信,做事很谨慎。”讲话诚信,做事谨慎,似乎这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庸”真实天壤之别,甚至是与我们习惯理解的“和稀泥”的含义完全相反。
其实,为人油滑并非儒家的圣人之道,孔子对毫无原则的人也是十分憎恶的。这种人被称为“乡愿”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孟子也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意思就是:(乡愿这种人)你想批评他,又找不出什么错来,又没地方下嘴。他与世俗同流合污,表面上忠信,办事靠谱,大家都很喜欢他,但是他与尧舜之道格格不入,所以叫“德之贼”。其实,看到孟子原文中的“同流合污”,也就知道孔孟对这种油滑的人的态度了。
所以,孔子教导人的“中庸”实际上是指为人要讲诚信、行事要谨慎,平常人们理解得“中庸”,实际上是孔孟最看不上的“德之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