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Resources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题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分值比重,大家在练习时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如果你还没有掌握到精髓,以下几种答题技巧,同学可以认真的看看,对你做阅读理解很有帮助!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请参阅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五、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 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 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3.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4.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5.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6.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记叙文阅读 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2)环境描写的作用(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 (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 (4)特指 破折号:(a)表解释说明(b)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c)表声音延长(d)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a)表内容的省略(b)表静默或思考(c)表语言的中断(d)表说话断断续续(e)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Read more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第一部分:词语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第二部分: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第三部分:段落篇章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引起下文 D、渲染气氛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

Read more

小学语文词语积累小测试(含参考答案)

括号内词语为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哦,很多答案不是唯一的。 1、在括号中填写日常生活中的谦词雅语(限2字词) 初次见面说(久仰) 好久不见说(久违)   请人勿送说(留步) 向人祝贺说(恭喜)   请人批评说(指教) 请人指点说(赐教) 请人帮忙说(劳驾) 求人方便说(借光)   等候客人说(恭候) 客人来到说(光临)   陪伴朋友说(奉陪) 中途先走说(失陪) 看望别人说(拜访) 与人分别说(告辞)   赞人见解说(高见) 托人办事用(拜托)   请人解答用(请教) 归还原物说(奉还) 欢迎购买说(光顾) 对方来信用(惠书)   赠送作品用(斧正) 老人年龄用(高寿)   称人家庭用(府上) 道已之家用(寒舍) 请人原谅说(抱歉) 祝人健康说(保重)   请人勿送说(留步) 未及迎接说(失礼)   请人接受说(笑纳) 请人让路说(借光) 2、填上适当的词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演算使人(精密) 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使人(有修养) 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 3、趣填《“笑”字歌》 开心的笑是(眉开眼笑) 有意味的笑是(微笑)   天真的笑是(憨笑) 兴奋的笑是(捧腹大笑) 无表情的笑是(冷笑) 讨好别人的笑是(媚笑)  挖苦别人的笑是(嘲笑) 讥讽别人的笑是(讥笑) 4、用“败”组词填空 书画或写的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败笔) 官司打输了。(败诉) 部队打仗输了,逃走。(败阵) 坏分子的阴谋被发觉。(败露) 5、用“严”组词填空 (严明)的纪律 (严正)的立场   (严格)的要求 (严厉)的批评 (严谨)的结构 (严肃)的态度   […]

Read more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

一. 文章开头的作用 1. 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 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 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二. 文章结尾的作用 1. 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 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 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三. 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 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四.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五. “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 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 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六. 仿句 1. 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 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 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 结构。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 表达。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 色彩。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 字数。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七.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八. 限字题的解答 1. 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 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 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九. […]

Read more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题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分值比重,大家在练习时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如果你还没有掌握到精髓,以下几种答题技巧,同学可以认真的看看,对你做阅读理解很有帮助!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请参阅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五、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 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 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3、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4、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5、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6、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记叙文阅读 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2)环境描写的作用(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Read more

如何让你的诗词评论锦上添花

诗歌具有一种魔性!曾经,我总是本能地去抗拒诗歌或者诗人。我不敢成为“任性的孩子”,因为现实会蚕食幻想;我恐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我知道那背后是更深沉的孤独。然而,当我遇到“雪域最大的王”,我再没有免疫力,我愿俯首磕长头在山路去贴近,哪怕是天寒地冻! 曾经的文艺气息日渐被生活的繁琐消磨殆尽,而近日,与学生共品《琵琶》《长恨》,又重拾几位现当代诗人的美文……心中顿然升腾起盎然诗意! 再度翻开《人间词话》,又翻了翻刘勰的《文心雕龙》,锺嵘的《诗品》等书,虽仍不能完全深谙其中深意,但却是别有一番滋味绕心头,仅寥寥数字,胜却我多月来之口舌,深为叹服! 关键是呢,考生们看过来…… (文风转的有点快哈)特别摘录了一些诗词批评,考试中鉴赏诗歌时用到,绝对会使你的文章锦上添花! 何时用,用在何处? 古人的诗词批评言简意赅,一语中的。Paper1的第二篇是诗歌,IOC(HL)必须对诗歌进行鉴赏,Paper2同一体裁诗歌选题,都可以将这些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言用于自己的评论文章。或置于文章的开头引入、领起全文;或置于文章的结尾总结、升华;亦可为每段分论点的总起句或总结句。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所谓“志”,就是人的愿望志向,情感心境。 《毛诗序Ÿ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是人情感之所在,在心中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中被触动必然就会通过语言、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尚书Ÿ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 萧统《文选序》也说:“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意境: 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有我”“无我”是就诗歌之中抒情主体显隐而言。“有我之境”,情感表达直接,直抒胸臆。“无我之境”则表达较为含蓄和委婉。) 运用:Paper2 考试有过一题与“意境”相关:诗词的意境营造是诗人抒情表意的途径。在所学的两部作品里作者是如何营造意境的?产生了什么效果?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意境的解读是个不错的角度。在《中文A文学课程书面作业及试卷(2)7分范文点评》中有篇论文对此题目进行作答时,“巧用古典文论大师王国维代表论著《人间词话》里论诗歌作品之艺术‘境界’说的文摘,贯穿并点缀了此篇诗评的点睛之处,起到了加强深度,提升力度的作用。”(编者点评)文章的开篇便写道:“意境营造的成功与否,是诗歌鉴赏中必不可少的要点。一首诗为了能更好地带出主题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意境的营造至关重要。意境的建立中,最重要还在于一个‘真’字:‘境非独谓境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接着分析了诗歌《莲的心事》,用《人间词话》中的句子进行总结:“一如王国维所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结尾处总结道:“当我们咀嚼王国维大师所言‘大家之作,……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再反观这三首诗作时,发现其无一例外地都因符合了所见景物之‘真’而能做到所知寓意之‘深’,诗歌因其景真情切而意境隽永,因意味隽永而令主题深刻感人” ‌绘画美: 苏轼评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张舜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歌的抒情性,情景交融 王国维《人间词话》:“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 刘勰《文心雕龙》:“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有七种感情,因应外物触发而感动,有感于外物而抒发吟咏思想感情,没有不是自然而然的。) 运用: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一段出色的景物描写:“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这段着重对景物进行了描写,层层渲染,抒发了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后的悲苦和思念,亦是加强了作品的主题内容:对于这场爱情悲剧所引发的国难悲剧的深刻反思。 作者先是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写了盛开的“芙蓉花”,摇曳的“未央柳”宛如贵妃姣好的面容和修美的峨眉,景物依旧如故,然而却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衬托出玄宗内心的失落与伤感;接着“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夜落时”一句对春去秋来季节的描写写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玄宗对贵妃的思念之情丝毫未减少,同时借景抒情,通过对春意盎然之时桃李的盛开及秋意渐浓之季梧桐的败落之状的描写,加深了人物的思念之情。 “秋草”与“落叶”不仅描写了萧瑟、破败的秋景,更是渲染了人物内心的悲苦。“梨园弟子”和“椒房阿监”都曾与玄宗贵妃共同经历过歌舞升平那虚浮的繁华,如今也垂垂老矣,不免让人感慨世事之变迁!“萤火”与“孤灯”之光微弱而无力,在夕阳下的大殿空旷而昏暗,正如同玄宗苟延残喘的人生状态,一个“孤”字道尽了他内心无限的凄凉与孤寂。叠字“迟迟”“耿耿”的使用又写出了夜晚的漫长,与贵妃生死相别的痛苦之情跃然纸上。无论是“鸳鸯瓦”,亦或是“翡翠衾”,都象征着成双入对的恋人,代表了爱情,用在这里显然是对玄宗贵妃生死两茫茫的感 概,“冷”与“寒”写的不仅是屋瓦与棉被,更是直指人物内心的凄凉、孤独和悲痛。至此,玄宗亡国丧妻之痛在对景物层层递进的描写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这段文字将景物描写与人物心境完美结合,反复写景,反复抒情,情景交融,跌宕回环,人物的情感表达在回旋中得以升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激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歌的内容与形式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句话颇有辩证的哲学意味,可以用于解答诗人如何处理生活体验与诗歌表达,即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指诗人既关注于人的内在感受、生命体验,又能够运用高超的艺术形式获得超群脱俗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2. 《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王志彬译,中华书局出版; 3. 《诗品:最早的诗歌评论著作》,[南朝梁]锺嵘著,尹小林点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1月; 4. 《诗论》,朱光潜著,三联书店,2014年4月; 5. 《诗歌十二讲》,徐有富著,岳麓书社,2011年12月; 6. 《中文A文学课程书面作业及试卷(2)7分范文点评》,李萍、苏媛编,香港三联书店,2016年2月。

Read more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道德 道 – 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这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德 – 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您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 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父子有亲 – 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君臣有义 –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夫妇有别 –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长幼有序 – 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 朋友有信 –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五常 仁 –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 –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 –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 –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 – 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会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 礼 – 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义 – 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廉 – 坦荡无私,清正廉洁; 耻 – 对坏事的羞耻心 八德 孝 – 孝字半老半子,言亲已老半入土,为子就是手足以奉养扶持。所谓“百善孝为先”。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为人不可无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父母养子成人,恩深如似海,德高如泰山,一朝一夕一举一动难言尽述,父母爱子无微不至,辛苦不辞冒险不退,始终不倦劳而不怨,爱子一生至死不变。为人子者须当知恩报本,欲子孝顺,须先孝双亲,如不孝父母亲,别人一定会逆离你,今日为人子媳妇,后日为人父母翁姑,今日不孝父母翁姑,后日受子女媳妇不孝,恶性循环,理之所当然也。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盖因习见其行为,自然尽学其举动也。 悌 – […]

Read more

千字文详解

tiān dì xuán huáng yǔ zhòu hóng huāng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rì yuè yíng zè chén xiù liè zhāng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解释】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注释〗盈:月光圆满。昃(zè):太阳西斜。宿(xiù)〈古〉我国天文学家将天空中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 hán lái shǔ wǎng qiū shōu dōng cáng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rùn yú chéng suì lǜ lǚ tiáo yáng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解释】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注释〗律吕:中国古代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从低到高依次排列,每个半音称为一律,其中奇数各律叫做“律”,偶数各律叫做“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相传黄帝时伶伦制乐,用律吕以调阴阳。 yún téng zhì yǔ lù jié wéi shuāng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jīn shēng lí shuǐ yù chū […]

Read more

小学生应该掌握阅读题答题技巧,让此类题目再不失分!

复习多重基础,把简单的知识如字、词、句和积累类的内容,需要无条件地掌握扎实,逐一过关,方能保证在考试中减少出错几率。另外,小学生在每次语文考试中,阅读题或多或少都会扣分。   这篇文章将帮助大家更好的攻克阅读理解题型,建议都认真看一下。 小学生怕阅读主要原因:   1 对阅读文段的内容不理解   这一类孩子不多,多数是男孩子,孩子的心理比较单纯,接触到的人际关系又较少,他们对阅读的文章内容(或某一部分的内容)和中心根本就不理解,导致孩子做主观分析题时不知从何下手。这类孩子学习数学的能力一般较强,甚至还有其它方面的天才。这样的孩子比较爱看动画片,不爱看文学类书籍,会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并且能把自己爱做的事坚持做下去。   解决办法:针对这样的孩子,阅读的做题能力不易在短时间里提高,要坚持长期进行阅读训练。建议家长多和孩子聊天、讨论问题,同看一部电视剧或一本书,然后一起讨论,引导孩子去理解。生活中多向孩子讲解一些人情世故。从应试方面考虑,建议报考偏理科类的学校。比如:中大附中、广大附中和一些外国语学校。  2 能读懂文章,但做题时常不知从何下手   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认真读了文章,大部分都能读懂。客观题还好做,但一旦遇到主观题,好像怎么做都会被扣分,导致孩子一遇到这样的题就不知该怎么应对,这主要是答题的步骤和规范度不够。   解决办法:针对以上的问题,分享以下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1. 基础字词的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有些是要求在文中找,有些多义词写出反义词或近义词要结合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比如文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刘翔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请写出“骄傲”的近义词,“骄傲”是多义词,一是指自豪,另一个指傲慢,那么我们就要分析,“骄傲”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所以只能填“自豪”。   2.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这不仅要解释这个词的原本意思,还要说出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例如有文段中说“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磨擦……”,问题是“请联系上下文解释‘磨擦’”,这时不仅要解释出磨擦的原本意思是物体之间的碰撞,还要说出在本文指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  3. 按要求画线这类题较简单,主要是在理解要求的基础上,注意按要求画什么线。还要注意句子和语句的区别:句子要求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语句则可以是句子的一部分。   4. 指代词代指什么。指代词指的是“这、这些、那、那些、它、它们”等。指代词所指的内容要从该词前面找,因为只有第二次出现才会用到指代词,所以一般可用原句解释,有些指代事件的要归纳一下。   5. 阅读题中的答题规范。有问才有答,如题目中没有“?”,一般作答时不用写答。但不管要不要写答,都要开头空两格再写答案。   6. 回答“为什么”的问题。阅读题目中只要有“为什么”的问题,答题时必须要有“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也可以写“原因是……”。而且原因要有两点,一点是文章内容中的原因,一点是结合中心的原因。   7. 结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或说出你的感悟。这类题答案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 本句的原本意思,二是结合文章的中心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三是联系生活相关实例。   8. 主观判断开放题。这类题虽说是开放,但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来答。答题时一定要把中心答出来,还要注意出题意图,不能以你的主观思想去判断。比如有文章中说“有一个小男孩认为‘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胜利的原因完全是靠运气,你赞成他的观点吗?”有些孩子就有同感,但不能说赞成。因为这样就不符合出题的意图了。再比如“《天职》一文中,波兰有个叫海尔曼的医生,他把偷自己东西的小偷治好摔断的腿才交给警察,为自己的情敌做手术累晕在手术室里,因为他把救死扶伤当作自己的天职,而对待一个二战中受伤的德国警官却用手术刀结束了他的生命。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很多孩子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海尔曼这样做是违背了职业道德。按说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可结合本文的中心是赞扬海尔曼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又有爱国之心的人。所以这样的说法就不符合要求了。所以说,这样的开放题也是要围绕文章的中心,看看文中人物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一般是对其进行赞扬。

Read more

三字经(120句)全文解释【附 《三字经》(全文拼音)】

《三字经》全文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解释】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根据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古人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他们所生活的这个平面。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解释】我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解释】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

Read more
1 2 3 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