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教师

O水准高级华文 2016年起增设口试

中学O水准高级华文考试从今年起有了新变化,除了笔试,还增加口试。今年的考生是首批考口试的学生。 教育部为确保课程内容与考试评估之间更紧密配合,O水准高级母语的考试格式从今年起调整,这其中包括了高级华文。 中学高级华文考试以往只测试写作能力的试卷一,以及主要评估阅读理解能力的试卷二;从今年起将加入试卷三,即是结合听说能力测试的口试项目。 教育部说,为中学高级母语加入口试是2010年母语检讨委员会的其中一个提议,旨在帮助学生加强口语能力,实现该委员会倡议的“乐学善用”教学愿景。 高级华文口试不与普通华文一样有朗读篇章的项目,考生同样会先看一段配有旁白的视频,再到考官面前考试。高级华文与普通华文口试的另一差别是,前者的考官不会先提问引导考生会话。 高级华文考生在看完视频后,须以口头报告形式,根据视频内容及相关话题,在两分钟内向考官表达看法和意见等。考官在考生报告后会进一步提问,再让考生跟考官进行讨论。 考生在口头报告前将给予10分钟的准备时间,除了看视频,也能做笔记。考生在进行口头报告时可参考笔记。 受访教师:评估范围更全面 除了口试,中学高级华文考试也添加其他新项目。在试卷一的实用文部分,除了原有的电邮写作,还可能出现针对网上论坛或博客内容发表意见的题型。 另外,试卷二多了修改病句项目,即修改短文内有语病的句子。 对于高级华文考试的调整,受访教师表示欢迎,认为新项目使考试的评估范围更全面,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及他们所处的语文环境。 义安中学华文教师张露(49岁)受访时说:“其实学校一直以来在语文的听、说、读、写方面都会教,只是现在多了一层评估,就会更着重于听和说的技能,这使整个教学系统更平衡。况且新加坡的孩子原本讲华语的机会就不多,有口试为推动力,就能让他们更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必须多讲华语。” 张露也提到,高级华文口试对学生最大的挑战是“掌握两分钟”。她表示,许多学生起初练习时都有困难在限定时间内报告所需的内容。“这个环节相当考验学生的组织和思维能力。” 在公教中学任教的梁秋薇(37岁)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多接触互联网与科技产品,回应博客和网络论坛的环节可让学生觉得华文更贴近生活,实用性更强,让他们因此更感兴趣。口语教学成分的加重也让课堂学习更多元化,不是只着重于写作,学生也不会觉得高级华文沉闷。” 据了解,中学师生是在2014年得知高级华文考试调整细节,这也意味着,今年的第一批考生是在中二那年获知中四得考口试。 公教中学中四学生王昶衡说:“我原以为只要专注在笔试就行了,突然知道多了口试让我有点害怕和担心。但这两年来的学习与练习已让我更适应口头报告的形式,也更有信心了。”他也为修改病句的项目做准备,让他在写作时有意识地避免一些语病。 O水准高级华文口试明天起(25日)进行,考生会分批考试直至8月2日,笔试则在11月进行。

Read more

反义词,对子歌

上对下,小对大。前对后,左对右。 多对少,老对少。来对去,男对女。 黑对白,里对外。高对低,粗对细。 远对近,古对今。明对暗,早对晚。 有对无,出对入。宽对窄,买对卖。 南对北,首对尾。西对东,始对终。 干对湿,公对私。美对丑,薄对厚。 咸对淡,甘对甜。天对地,稠对稀。 旧对新,晴对阴。浮对沉,假对真。 强对弱,对对错。开对关,硬对软。 深对浅,加对减。负对正,降对升。 冷对热,饱对饿。死对生,反对正。 直对弯,长对短。胜对败,好对坏。 快对慢,双对单。熟对生,歪对正。 笑对哭,吸对呼。退对进,阳对阴。 优对劣,日对夜。紧对松,轻对重。 香对臭,胖对瘦。后对先,易对难。 冷对暖,忙对闲。爱对憎,贵对贱。 送对迎,动对静。仰对俯,吞对吐。 浊对清,输对赢。悲对喜,劳对逸。 凹对凸,矮对高。利对弊,此对彼。 盾对矛,贬对褒。涝对旱,简对繁。 完全对危险,优点对缺点。 晴天对阴天,寒冷对温暖。 喜欢对讨厌,复杂对简单。 胆小对勇敢,早晨对傍晚。 责备对称赞,坚硬对柔软。 现实对幻想,软弱对刚强。 暗淡对明亮,缓和对紧张。 迅速对缓慢,乐观对悲观。 干净对肮脏,喜悦对悲伤。 沉着对慌张,凶恶对善良。 轻巧对笨重,繁重对轻松。 火热对冰冷,浪费对节省。 迟钝对灵敏,怀疑对相信。 喧哗对安静,动摇对坚定。 黑暗对光明,表扬对批评。 先进对落后,敌人对朋友。 秘密对公开,快乐对悲哀。 扩大对缩小,笨拙对灵巧。 潮湿对干燥,和蔼对粗暴。 憎恨对热爱,隐瞒对坦白。 暴露对隐蔽,陌生对熟悉。 糟蹋对爱惜,惩罚对奖励。 困难对容易,降落对升起。 白天对黑夜,欢送对迎接。 成功对失败,爱护对损害。 幸福对痛苦,正确对错误。 认真对马虎,明白对糊涂。 稠密对稀疏,清晰对模糊。 提倡对禁止,弯曲对笔直。 永久对暂时,结束对开始。 忧愁对高兴,冷淡对热情。 粗糙对光滑,矮小对高大。 愚蠢对聪明,动摇对坚定。 强烈对微弱,勤劳对懒惰。 反义词,对子歌,合辙押韵编得好。 帮你学记反义词,掌握词汇可不少。 天天唱支对子歌,保你记得快又牢。

Read more

和孩子正面交流的方法

大部分时候,家长如果能正面地和子女沟通,效果会更好。 1、命令 Because I said so! 这是我说的。你要听! 换个正面说法: I know you want to play a little more, but we have to go to see grandma. 我当然知道你想和小熊玩的心情,不过,我们真的得去见见外婆哦~ 2、理解 Stop crying. 把眼泪给我收回去! 换个正面说法: I know how bad you feel. I’d be sad too. 我懂你的伤心,毕竟,我也很难过~ 3、说服 If you don’t eat your cereal, you’ll stay weak and small. 你要是吃不完饭,就会长得挫! 换个正面说法: If you eat your […]

Read more

Relationships among Listening, Reading, and Viewing

Listening, reading, and viewing are receptive, or input, skills. As such, they involve similar thinking processes for information collection.
 – education.com Between Reading and Listening Decoding oral symbols (listening) involves only one level of abstraction, going from the sound to the experience on which it is based. Decoding written symbols (reading) involves two levels of abstraction, at least for beginning […]

Read more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特长?

孩子慢慢长大,要不要学特长?该学什么特长?就成了家长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学特长吧,害怕给孩子造成负担,给童年造成不好的回忆;不学特长吧,别人家小孩都会这会那的,自家小孩什么都不懂,担心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家长盲目给孩子随便报了个班,没想到却既苦了孩子又苦了家长。 -转帖   到底要不要孩子学特长?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特长,看完这篇文章,希望能给家长们一点启发,比起逼孩子学,家长们知道让孩子学特长的意义何在更重要。 一、孩子的特长都是后天培养的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孩子是否具有某种天赋,而无法看到她有什么特长。我认为孩子的特长都是靠父母培养出来的。没有孩子天生有特长。   有些孩子有艺术天分,那是天生的,比如莫扎特,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但是他的钢琴特长也是后天父母培养的,他并不是生下来就会弹钢琴。他的天赋因为后天的培养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因此他5岁写的曲子到现在还是所有学钢琴的孩子必须练习的。这样的孩子叫天才,很少有。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那么如果不培养孩子,孩子就没有特长。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这是需要父母去注意发现的。   现在很多孩子干什么都坚持不下去,三分钟热乎气,然后就说没有兴趣,这很好理解。谁会对一个辛苦,枯燥的事情保持持久的兴趣?大多数的成年人都做不到,更何况是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看看那些工作没几年就喊着没有兴趣的年轻人,就知道他们从小就是缺乏耐力和恒心训练的。我估计他们小时候学东西也一定是半途而废的。   也有很多孩子从小练习各种乐器,绘画或者跳舞,但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大多孩子都是半途而废了。其实这是大人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因为大人从思想上都不清楚,到底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一样特长,目的是培养孩子什么能力。在孩子练习过程中,大人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就是这个长年累月,风雨无阻的每周上课,很多父母自己都不能坚持,就会嫌烦嫌累。   我们总说,大人是孩子的镜子,大人如果都不能坚持,都抱怨,孩子如何可以坚持?   我带孩子学琴的时候,就听很多大人抱怨的批评孩子:“我容易吗?每周都要带你来练琴,耽误我很多时间,你还不好好练习,还花那么多钱,值得吗?你要不愿意练,就不要练了。”大人说这种话,孩子会怎么想?他们一定想:本来我就不想练,还不是为了你们,是你们逼我学这个没有意思的东西。作为孩子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大人要让他们学这个。甚至大人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要逼孩子学这个东西。很多父母都是看人家孩子学,然后就让自己孩子学。   至于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父母自己都不清楚,怎么能怪孩子不能坚持呢。如果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他怎么可能会坚持呢?   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人会主动地喜欢地去做很辛苦,很枯燥,很需要耐力去完成的事情。因此大人的这种思想传达给孩子的,就是大人本来也不耐烦,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让孩子学,因此孩子很高兴放弃。这个时候大人就会以给孩子自由,实则是大人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的心态,放弃了对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和毅力的机会。 二、大人要明确让孩子学习的目的   我和所有学习钢琴的孩子的父母一样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众所周知,学钢琴就是非常艰苦的长时间的事情,家长要为此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孩子要付出很多耐心。就是李云迪,朗朗小时侯都厌烦过练习钢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早就做好了和孩子一起锻炼毅力的准备。我知道学习钢琴很枯燥,一个小练习曲,一弹就是好几个月。因为我自己小时候学过手风琴,我想过程大同小异。   所以我从来不抱怨,也不嫌烦,但是我从来不陪女儿练琴。开始我不要求她要弹得好,我只要求她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和每天保证必须弹半小时。我从来不喝斥她,也不纠正她。因为有老师,老师说话比我管用。我就负责监督她的时间和监督她上次老师指出的缺点改正了没有。   还有就是不管刮风下雨,我们从来没有缺过课,我就是要让孩子体会,我做事情是很认真的,因为我要感染她懂得什么叫认真。每次老师给她上课,我都在旁边认真地作笔记。让她感觉到我很重视这个事情,也很尊重老师,这样她自然也会重视老师的意见和批评。   当她受电视节目诱惑,而想放弃练琴的时候,我就给她讲道理,告诉她学会控制自己以后有什么好处,不管她是否能够听懂,我就是在她不能控制自己,或者不想控制自己的时候,耐心的给她讲道理,不厌其烦。我会用讲道理的时间拖延她的欲望,直到她欲望消失。   然后我告诉她,其实不是她不能够战胜欲望,而是她需要一个方法学会当欲望来临的时候如何控制自己。当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会给她讲任何事情都不是随便可以成功的,都是需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我会用我的经历告诉她,我是如何努力的,是如何战胜诱惑的。我在慢慢的培养她的自我控制能力。   我明确地告诉她,我不是想把她培养成一个钢琴家,我就是要培养她懂得学习一样东西从不会到熟练甚至到成功是一种什么体验,什么感觉,需要付出什么样的辛苦,要忍受什么样的寂寞和枯燥,要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因为这些东西在以后她的生活中只能不断出现,这才是以后她最需要和别人竞争所具备的一种强大的内心支持和竞争力。   这样的教育从她开始学钢琴6岁开始,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我在她钢琴8级,10级的时候,带她参加比赛,我都告诉她,比赛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让你知道,你拥有了资格。而即使这个资格也是你自己用了这么长时间奋斗出来的。   通过这个比赛,我还想让你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你看看这些参加比赛的孩子,你就知道,如此努力的人不是只有你一个,什么时候都会出现比你还强的人,因为他们比你还努力。   当我孩子得了一等奖的时候,我除了为她庆祝,我首先问她:“你自己为自己的荣誉和成功高兴吗?这就是你努力的结果。你通过练习这么多年的钢琴现在得奖,你有什么体会?”我要让她自己说出来,人的成功必须要付出努力这个道理。这是我对她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的过程。   我不是要让她只为自己成为第一名高兴,我要让她为自己的努力和成长高兴,我要让她知道,她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她自己得到最大的快乐。而不是为了我。我告诉她,如果你能够发扬这种练习钢琴的毅力和体会,她以后的生活中不管干什么都会得到更多的成功和认可。 三、我们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生活能力而去学习   我要说的是,我们不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特长而让孩子去学什么东西。我们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生活能力而去学习。   学习一种特长是培养手段,而不是培养目的。不一定孩子学的特长越多竞争力越强。而是我们要在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特长的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提高自己的做事的毅力等等一些做人的优良品质。   因为这些特长也许并不能成为他未来工作的竞争力,只有他拥有别人没有的品质那才是他能够继续努力,能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抵抗诱惑,能够控制自己,能够最终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成功的主要能力。   一个人能够成功,不是要具有某种特长,而是具有某种成功的素质,而这种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从小对孩子培养特长开始。当然更需要父母对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严格要求。一个没有自控能力的父母也无法培养出一个有自控能力的孩子。言传身教永远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其实,我并不赞同让孩子小时候随心所欲的快乐自由,什么都不管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那种看似放任的教育,其实是家长的自我懈怠。教育孩子应该是一种外松内紧的方法,可以放任孩子的天真行为,但是不能放任孩子的思想教育。那种只抓学习不注意思想教育的方式,看上去严格,实际上是放任。   我主张让孩子小时候就懂得要学会控制自己,要学会坚持,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和耐性。只有从小接受这样培养的孩子,长大才会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很好的安排时间并合理的运用时间,很好的排解自己心中的不良情绪。因为这一切从小他坚持学一个东西的时候,都已经遇到过了,并在大人的指下很轻易的就可以渡过。 四、注重孩子内在魅力的培养   小孩子是建立良好习惯和条件反射最容易的时候,为什么现在大人改变很难。可是小孩子就很容易?就是因为孩子可塑性强。   一个从小思想被教育好的孩子,根本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他的与人相处的能力,因为他已经很懂如何自我控制,如何合理的管理时间了。因为大脑是支配人言行的中枢指挥系统,只有这个系统建立的好,不断地给予完善,整个人的言行才能表现出合理和有目的。   一个孩子要想成为一个健康的人,首先要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而这是靠精神内在所支持的。这也是女孩子长大以后的魅力所在。有才华和有人格魅力是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光把眼睛盯在注意培养孩子的才华上,而忽视在这个培养过程中更重要的孩子内在魅力的培养。   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一定会做人,不一定拥有正确的三观,因此不一定有成就。过去很多科大少年班,或者历年的高考状元,最后在社会中都了无声息了。他们当初都是有才华的人,但是因为缺少一个系统的正确的思想教育,因此沦入平庸。但是一个会做人的人,一个拥有正确三观的人,很容易有成就并人格完整。   我认为给孩子自由是心灵上的不是形式上的。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循循善诱,把孩子当成一个主体的人去对待而不是一个自己的附属品,不要动不动就是喝斥打骂孩子,过分发挥大人的控制欲,或者干脆娇纵放任。这都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不负责任的表现。   孩子需要受大人控制这个没有错,否则法律就不会规定18岁以前的孩子需要大人监管,就是因为这是培养孩子的阶段,而培养的过程也是大人可以合法控制的过程。但是父母不应该滥用控制权。该控制的不控制,不该控制的瞎控制。比如培养孩子学习一样东西要善始善终,这就是需要大人监督和控制,而很多父母都不管。   而不该控制的,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大人却过分控制监督。其实孩子学习不好,与从小没有好好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这其实是大人的错误。而大人却把自己教育疏忽的错误追加到孩子的成绩上去指责孩子,这就是不合理控制。这造成看似表面上放纵了孩子,给了孩子表面的自由,但是孩子的心灵并不自由。   而如果培养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心灵上就会自由,因为她知道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大人。因此她就不会在乎吃苦,枯燥,也不会逆反,因为她认为大人没有控制她,而是她自己为自己做主。而大人能做的就是在一旁指导她,支持她,鼓励她,让她感觉父母就是她的拉拉队,是她可以交心的好朋友。   因此请家长们好好想想,如果你的孩子有注意力集中的特点,去找一个可以发挥这个天赋的特长去培养她,比如下棋,训练他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等等。   关键是你要明确目的,不是为了让她成为一个什么特长专家,而是要培养她成为一个有生存竞争力的人。

Read more

美国幼儿园这样教育熊孩子

--张丽婧 小孩子调皮捣蛋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近几年来孩子不懂事闯出的大灾小祸却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名十岁的儿童辱骂乘务长导致航班延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一家琴行里往最大的钢琴琴键上倒了一瓶可乐被索赔66万元。“熊孩子”这个词语带有的感情色彩也渐渐从嗔怪调侃变成了无奈甚至愤怒。在“一代不如一代”的无限感慨之中很多人都在反思现在的教育方式。 在很多国人的印象中,国外的小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多斯斯文文,乖巧有礼,因此对西方的教育观念心生景仰。其实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调皮,只是面对同样的“熊孩子”,西方家长采取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出了不同的孩子性格。这里就看看美国幼儿园是如何避免“熊孩子”养成的吧。 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平等是尊重里的平等 我刚到美国学习幼儿教育时,立志要成为一个人见人爱、和蔼可亲的幼儿园老师,甚至是孩子们的“大姐姐”。实习时,我脸上总是挂着大大的笑容,对每一个小朋友都态度温和;和他们说话时,也“唰”地蹲下来,力争和他们的视线齐平;此外,我还抓紧每一次机会和他们玩耍打闹,拉近关系,希望为管好这些美国的“熊孩子”打下良好基础。 谁知道,这些孩子非但不听我的话,还逐渐“蹬鼻子上脸”,对我提出的要求直接忽视。不久,我的主班老师找我谈话,说我不能这么纵容孩子,很多“规矩”我都没有执行好,在该严肃的时候还笑容满面,弄得孩子没有界限感,这样对他的教学也很不利。听了他的话,我一时懵了,美国老师不是讲“自由平等”吗?难道让我像中国老师那样板着脸,让孩子站墙角?不然的话,怎么树立“界限感”呢? 慢慢地,我才发现,美国人所讲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明确、公正、合理的规则之上的,而规则的树立,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开始。国人看到了西方教育中提倡的平等关系,但是没有看到西方的成人管教孩子时严肃的口气,极强的规则意识,以及让孩子弥补错误、承担责任时的坚定态度。西方人所言的“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平等”是成人尊重孩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个体,愿意倾听、理解、信任他,而不是完全和他打成一片,任其妄为,失去自身的权威和引导者的身份。 美国老师的规则之多之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美两年,我换了四个地方实习,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开学之初,我的主班老师们都会郑重地和我谈教室里的“规矩”。大到不许打人、骂人、毁坏东西这样显而易见的行为准则,小到洗手的方法、圆圈时间(circle time,也叫小组时间,指一段时间内一组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参加的一种活动)的坐姿、餐桌上的礼仪、每个玩具的摆放方式、在楼道里怎么走路等等。我在记事本上记得满满的,心想和中国老师比要求也差不多。 极端重视规则 但是,美国老师树立规则的方式却很不同。首先,他们对规则高度重视。在开学之初的几周或者一两个月,会拿出大量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示范行为规则,甚至取消、推迟已经安排好的课堂活动,临时召开班级会议,让学生们讨论、反思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我在美国公立小学二年级实习时,班主任老师前几周完全没有上什么“正课”——语文课是给孩子们读故事书,或让孩子自己看书;数学课带着孩子玩了一些游戏;科学课让孩子涂涂画画——但是,花了很多时间在“立规矩”上面。例如,全班练习在楼道里怎么走,练到没有人东张西望、发出怪声;老师发出一个口号,每个人必须放下手头的一切活动,安静地注视老师;学生起身离开座位时,练习如何又轻又稳地把椅子推回桌子下面。也是她告诉我,规则是自由的保证。比如,每个人都遵守说话的规则,认真倾听,轮流发言,不打断、不插话,才会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每个人畅所欲言,从而产生真正活跃的课堂并培育民主精神。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对于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美国老师会亲身示范,到位地讲解每一个细节。这点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尤为重要,听得再多、记得再牢,也不如切身实践来得有效。比如,一位老师曾经用整个圆圈时间教孩子怎么用转笔刀、怎么削铅笔、以及铅笔削到什么地步是合适的。另一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反复亲自示范如何礼貌地请求更多的食物:“某某某,请你把沙拉递给我好吗?”“谢谢你!”,并且手把手地教孩子怎么把果酱均匀地涂抹在面包片上,怎么用叉子叉起滑溜溜的煎鸡蛋,甚至夸张地表演出因为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而卡住喉咙的情景。 分析规则制定的原因 树立规则的同时,美国老师非常注意让孩子明白规则的目的和背后的道理,而不是强制性地灌输给孩子,强迫他们执行。玩具玩完了要收拾,是因为要保证教室整洁有序,这样才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其他的活动;打翻在地的牛奶要赶快擦干净,否则别人踩到会滑倒;自习时要保持安静,因为说话声可能会打扰其他同学;打喷嚏要把头埋进一个手肘里,否则会传染给他人……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老师会带领他们讨论“我们的班级需要什么规则”以及“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比如,一个幼儿园大班的老师首先请孩子们每个人想一条“班级规则”,用笔画出来,并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全班,然后,大家集体讨论,通过归纳提炼,一起完成班级守则。这样做,孩子不仅懂得了规则的“合理性”,更因为规则出于他们自身,在执行时也更为自觉。 自己犯的错,必须承担后果 规则必须有,违反了规则,必须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后果(consequence)”不是“惩罚(punishment)”,是做错了的事情的自然结果或弥补行为。到了吃饭时间不吃饭,后果就是过了饭点就没有饭吃,要挨饿;乱丢乱放玩具找不到,后果就是没有的玩;圆圈时间随便插话、私下说话,后果就是离开圆圈;把书撕坏了,后果就是用胶带再把书粘好。 美国老师要求孩子承担后果时,很少吼叫,更不会打骂,音量适中,语气正常,但是态度是异常坚决的,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就妥协,更不会以“孩子太小,还不懂事”为借口而一笔带过。在另一家美国幼儿园的小班实习时,班里的孩子都才满三岁,一个小男孩尤为活泼调皮。一次吃饭时,也许是为了好玩,他突然把饭盒里的小动物饼干都泼在了地上,引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他自己不以为错,也笑得很欢。我以为主班老师会冲过去严厉地训斥他,没想到等孩子们笑完,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请你吃完饭用扫把扫干净。其他的同学,走过去的时候注意。”等到他吃完饭,发现地上的饼干有的完好无损,很容易捡起来,有的已被踩成碎末。老师则把儿童扫把和簸箕准备好,并为他示范了一下怎么打扫。这个小男孩起初想逃避,但是被告知如果不打扫完,不能进行下面的活动。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一面跪在地上慢慢地扫,一面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孩子去玩别的玩具。这样的事情又发生过三四次,这位老师没有一次骂他、吼他,但也没有一次纵容,每次都要求他打扫干净才能去玩。慢慢地,他再也不随便往地上撒东西了。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一生影响重大。因此,学龄前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重中之重。为孩子明确行为的边界,帮助他们认识行为的好坏对错,需要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慢慢达成的。孩子今天在家里吃饭把汤、饭泼到桌子上、地上,没有人教他餐桌礼仪,让他把狼藉收拾干净,那么日复一日,他哪一天去别人家或餐馆吃饭时,也会对此熟视无睹,甚至在饭桌上耍赖撒泼;孩子今天和大人说话时态度傲慢、没大没小,家长得过且过,不与之沟通并讲解行为礼貌,一次又一次,孩子不仅会失去对自己家长的尊重,日后也会不尊重学校的老师、其他的成人。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非常强调孩子的品格教育,如何为人修身,有很多准则。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中国家长盲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很多时候只看到了教育现象而忽视了现象背后的教育逻辑。希望家长在对比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时候,深入思考怎么才能把熊孩子教育成一个自信,有礼貌,懂得尊重别人又不拘泥的孩子。

Read more

一个普通孩子的GEP之路

  家里的小蜗牛Boy在2015年幸运地考进了GEP。在这里写个记录,希望能够给后来的有想法的小牛蛙和牛父母们做个参考,从家长的角度了解一下,一个普通孩子是怎么‘被培养’进GEP的。这个记录不是‘把一个普通孩子推进GEP的指南’,而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孩子怎么走进GEP的历程。   我从来没有想过培养一个GEP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我的目标是小二分流,GEP只是这个目标的副产品。一心准备想让孩子考进GEP的家长,如果想了解有关GEP的详细信息及怎么备考,请搜索其他人分享的资料,我回答不出来GEP具体考什么,有什么题型,考多少分可以进,去哪可以补习等等。   如果读者有什么问题,请贴出来,我会根据反馈,逐步补充一些遗漏的点滴经验。同时也希望有经验的童鞋们一起分享下自己的经验,指出我的问题,更好地造福其他小牛蛙。 GEP的价值   GEP的价值不是简单的进好学校去拿好成绩,因为在好学校读书并不能保证孩子能考上好中学和以后有好前途。GEP对孩子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一个更贴近孩子能力的教学方式,及创造一个互相促进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更自主的去学习,尽量地挖掘出自己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和新加坡主流教育的理念有很大差别,主流教育更强调可控制的‘因材施教’式的教学,你能学多少就教多少,但你能学多少是我说了算。主流教育需要改变一下这种方式。   做个比喻,家长带孩子进图书馆,家长直接告诉孩子,今天借这六本书回去读完,这是主流教育。而告诉孩子什么地方有什么书,今天我们可以关注下这个主题,这几本书比较有趣,让孩子自己决定借什么书去读,再要求孩子这个星期一定要读完这些书,然后跟你分享下他学到的知识,这是开放式教育。GEP教育相对主流教育更开放,孩子有更大的自由度。 GEP的机会是平等的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是新加坡对孩子不成文的分类标准,我从来不信这一套。我相信虽然有些能力是天生的,但大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很小,很多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把它挖掘出来。基于这个理解,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可能进GEP,不必因为孩子或家长的背景问题就不敢去想,更不敢去试。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在这个环节是公平的,给了每个孩子一个机会去拼。家长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创造环境,去抓住能抓住的机会。   同时,GEP毕竟只能选择有限的具有某些能力的孩子,即使孩子和家长有很好的背景,而且全力拼了,也不一定进得去,这个时候不需要觉得考试不够公平、自己运气不好、不够努力或教育投资失败。一个孩子的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每一条路走下去都有成功的机会,成长的路很漫长,失去暂时和偶然的机会并不会掩盖掉有能力的孩子。总之,GEP孩子可遇不可求,拼个过程,高兴的接受任何结果,并继续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让孩子把自己的潜力尽量地发挥出来。 家庭的背景   在新加坡,无论政府,还是学校,还是朋友,在看孩子的表现之前,习惯看孩子家长的背景,看到孩子考进GEP,家长背景一定是必问的问题。我们家是比较典型的中国移民,一个做IT工程师,一个做华文老师,从中国普通大学和大专毕业。   两个孩子在家附近的一个普通SAP学校上小学,学校的PSLE水平和一般邻里学校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比较注重华人价值观教育。在学校里,两个孩子都属于普通孩子,没有什么突出的特长和能力,基本和最好、第一无缘。我从来没有期望他们能考上藤校,或者拿着奖学金全世界大学任挑,我只是希望能帮助孩子尽量挖出自己的潜力,做到自己的最好,最后能够考上本地大学里比较好的专业就行。   姐姐当年考GEP时过了第一轮但第二轮没过,小六PSLE跨线进了一所女子IP学校,正努力地向1%拼搏。我对小蜗牛的期望也是考进一所IP学校。 教育的认知   我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拿多少名,不会刻意地去准备考试,包括GEP甚至PSLE。我只是要求孩子尽自己的力把能做的事情做对,做好,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偷懒,不要放弃,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在孩子的培养方向上,注重综合素质,学术和副科并重,副科主要是素质培养,不会因为考试而放弃副科。   在方法上,避免直接教孩子怎么做作业,孩子作业基本上是自己做出来,家长主要帮孩子计划时间,督促孩子把作业做完,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如果孩子实在做不出来,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去问孩子,通过问问题而不是直接给答案,让孩子自己做出来。当碰到错误的时候,会帮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   唯一一个例外是,我极度重视小学二年级以前的教育。这主要是因为新加坡的分流制度对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的影响很大。小二分流可以说是影响了大部分孩子,以后十多年的学习进程。教育部新的改革会可能会触动到这一块,但我觉得只要分流事实存在,大部分孩子的学习进程就会被它影响到。 蜗牛的爬树之旅   小蜗牛在被称为小蜗牛前,家里一般都把他叫做小西瓜。新加坡人应该能够体会什么是西‘瓜’。   小蜗牛从小的听说能力发展得非常缓慢,两岁多才开始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家里语言环境复杂,家里只说方言,老的工人只说英语,新的工人只说印尼语,幼儿园里,英语老师只说英语,华文老师只说华语,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间点,四种语言围着他转。这个复杂的语言环境,可能是造成了小蜗牛的语言能力弱的原因。但很多本地人,印度人都是在多语言环境中长大的,语言能力反而更强。这方面还需要找些研究资料来解释是否有因果关系。   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听说能力和同龄孩子比,差距更大了。当一个小孩语言能力有问题的时候,你很难确定孩子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还是不理解话里的意思,是不知道怎么说出来,还是就没有什么话好说。更直接点,当一个家长和孩子无法交流的时候,很难确定孩子只是语言有问题,还是智力也有问题。到N2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找专家评估孩子的智力和语言的发展水平。结论是理解力还行,但得加强语音练习及语言表达训练。直到现在,他说话速度还比一般人说话慢30%,还需要继续训练。   因为语言的问题,我除了把孩子送读一家半天的正规幼稚园,还给他报读了一个每周一个半小时的Speech&Drama课外兴趣班学习。经过K1,K2两年训练,特别是在最后半年的时间里,幸运地遇到一个活泼并且有经验的英国老师教,她非常会调动孩子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老师的细心教导下,小蜗牛终于在上小学前,可以在大家面前相对大胆地说话了。   除了语言问题,小蜗牛从小做事情很慢。姐姐半小时做完的事情,他两小时都做不完。记性也不好,叫他背一首诗,他可以花一天时间背不出来,然后告诉你,如果在背完5秒内考他,他肯定可以背出来。相对姐姐过去的表现,我特别怕他在二年级分班的时候被分到差班,于是从一年级开始就送孩子去补习英语和数学。   一年级,家里没怎么管,放小蜗牛野了一年。到年底拿了班上第三,虽然没能进年级前十名,全家人还是吃惊了不少,看来他真是只在语言能力上发展相对缓慢,其他方面没有问题,进好班有希望。这个成绩应该也和在幼儿园里悉心的培养有直接关系,因为新加坡很多本地家庭,尤其是邻里小学的家庭,不重视孩子的早教,这让有完整早教的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占了一定的优势。   二年级,家里在小蜗牛身上花了很多功夫,最后拿了班上第三,年级第五。这下全家高兴极了,定的目标达到了,三年级被分进了最好的班。   三年级,因为我完全没有孩子能考进GEP的预期,只是觉得姐姐和周围认识的孩子基本都过了GEP第一轮,希望小蜗牛也能过第一轮。所以除了继续补习英语外,把数学补习停了。不过因为知道GEP会考智力题,于是给孩子加了智力训练,我在平板上下载了几个智力游戏,让孩子自己当游戏玩,之后没有教也没有管。   三年级一开学,情形完全改了,孩子的各种问题集中爆发,状况层出不穷。第一学期,英文考了个Band2,被老师抓去学校补习了三个学期。第三个学期,科学又考个Band2。经常忘记做作业或不能按时做完作业,要求背熟的东西,再花时间都背不出来,最后干脆不背了。上课成天讲话,在最好班里,成为唯一一个被老师抓在旁边坐的孩子,还是那种高频率和长期被抓过去的。还没完,和其他同学发生小冲突不断,老师打过几次电话,也被辅导员抓去谈话,差点因为一个冲突去见校长。在考完了GEP第一轮后,我还被学校抓去严肃谈了一次话。   当接到GEP第一轮的结果后,我的预定目标达到了,心里稍微安定一点,只想着怎么把孩子稳住,不要在这年被踢出第一班。   到了考GEP的第二轮。第一天,他高高兴兴的跑出来,问考得怎么样?“哦,不错。”,问都会做吗?“嗯,很多不会做。”听完有点失望,但没多想。检查下书包,水壶漏了,GEP准考证被水泡成了碎白菜。这个急啊,没有准考证,第二天进不了考场。马上回学校,在关门前找到老师和MOE职员解释,他们做了记录。回家后,又花一个小时把碎白菜尽量拼好,贴好,第二天带着再去考试。   第二天考出来后,再问下怎么样?“哦,还行。”会做吗?他同学插话“我做出了五题。”小蜗牛说“我好像做出七题。”我都不在意他的回答了,因为学校一般年份没有考进GEP的孩子,偶尔一年会有一个,小蜗牛从来没有拿过也没有机会拿学校第一。考完后,就没有再问过什么时候会知道结果,因为考不过第二轮,MOE也不会有通知。年终考试成绩出来后,拿了个班上第五名,年级第五名,下一学年还在同一个班。松了口气,总算熬过来,艰难地混入了四年级。   在发年终奖前的一天,突然拿回个黄信封--传说中的大大的黄信封。他们班前五名全部考进了GEP,还有两个同学收到信,说符合条件,但学校位置有限,不能招了。就里不详细叙述各种惊喜,夜不成寐和再三的考虑了。   这五个孩子最后都决定去读GEP,学校损失了最好的一批学生。这是他们学校有史以来考进GEP最多的一次,学校三年后的PSLE的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这五个孩子里,有四个人包括小蜗牛,一二年级是同一个班出来的。也就是说小蜗牛从进学校开始就呆在了最好的班,所以一直没拿过第一名。另外小蜗牛一二年级的同学,有两个人的哥哥或姐姐是小蜗牛姐姐的同学。这说明,学校在一年级分班的时候也有一些考虑,把背景相似的孩子放在一起。小蜗牛的姐姐过去在学校的综合表现比较突出。他自己在上小学前也受过所谓‘正规’的学前教育,不然那么多好孩子出现在同一个班的几率不会有那么高。 小蜗牛的特点   两个孩子的受教育过程基本一样,教姐姐的时候还处于摸索过程中,很多教学资源不知道。到教小蜗牛的时候,就比较及时和正规。和姐姐相比,小蜗牛几乎每个方面都有差距,但他有自己的特点,很难说是长处或短处。写出来做参考。   算数的能力,姐姐学算数的时候,两只手和脚的指头都要用起来,小蜗牛从来没有数过指头,全在脑袋里算。   思维方式,考虑事情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姐姐做一件事情的角度是,这件事情我该怎么做怎么做。他考虑的角度是,如果碰到什么情况他会怎么办?也就是说,姐姐一般先把PlanA写下来就去做,他还没有想出PlanA怎么做的时候,已经在考虑PlanB,PlanC怎么做了。   他很少把意思直接地表达出来,很多时候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比如,吃饭的时候,叫他吃苦瓜,他会问“妈妈,你喜欢吃苦瓜吗?”他的想法是,妈妈不喜欢吃苦瓜,妈妈的孩子也不会喜欢吃苦瓜,那为什么要叫他吃苦瓜呢?   喜欢看书,各种书拿过来都能看。看的书又多又杂。姐姐看的书没那么杂。   喜欢看视频,各种奇怪的觉得不应该是这个年龄孩子看的,如:病毒、奇怪生物、建筑,各种搞笑视频。看完这些书和视频后,成天来考我,你知道这这这,那那那吗? 学习计划 每天   九点半睡觉,六点半起床。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外,其余的时间按半小时的时间段来安排。   吃饭两个半小时,钢琴一小时,学校作业半小时,家里功课一个小时,运动半小时,看视频半小时,围棋半小时,自由时间半小时,读书半小时。讲故事半小时。家里基本不开电视。两个孩子从小都没有看电视的习惯。 每星期   一节英语课,去TLL,从一年级开始。   一节数学课,去MathsHub,学Fusion Math。从一年级下学期,学到三年级上学期。学了两年。   一节钢琴课,老师来家里教,从一年级开始。   一节围棋课,去围棋协会,断断续续学了一年。二年级在学校参加学校的围棋CCA。   一节跆拳道,去CC学。   做一套英语,科学题。   写一篇中文作文,一篇英文作文,不限题。   自己画一幅画。没送兴趣班。   从三年级开始,两个小时的IQ。我找了一些安卓IQ应用(应用的细节附在文章最后章节)。其中[IQ Test]和[Logical Tests]比较有用。顺着基本都做了一次。完全自己做,没有什么辅导。IQ题都没有答案。很多题孩子不会,我也不会。孩子会根据分数的变化去试答案,如果能试出答案,就根据答案去理解。试完答案后,还会有一些题无法理解,只能放着。记答案也没用,因为每次做题时还是会去想,一想的话就容易把答案弄混。 科目   在数学上,做Terry Chew的”Maths […]

Read more

一位赴美妈妈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神圣午睡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因为中文太难了,其实更大的原因,是中国老师的思维方式问题。 敏感的孩子有艺术气质,有极为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胆小的孩子懂得判别危险,逻辑性往往很强;好动的孩子体力充沛活力无限,行动力和勇气往往都很强。 孩子所谓的问题来自单一标准下的羞辱   “孩子不应该因为他的个性,他的个人特点被羞辱。不要去相信一定要把孩子刻成一个模式才能获得幸福的鬼话。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喜欢自己。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无论有多少财富,都很难获得幸福的感觉。”不能同意更多。文章不短,亲们一定要看到最后哦。   小秧到美国以后,人人都说她开朗了很多。每天放学,她都要求在班里继续待一会儿,看一本书,做一会儿AR(阅读测验)再回家。   她做AR的时候,我就顺手帮她班主任做点事情,一般都是手工活:比如装订作业,整理学习用品。   在等待的时候,我发现小秧有任何事情都会主动积极地去找她班主任沟通,完全不用我帮忙。   其实她英语还是有一些辞不达意的地方,但是她也不介意,一句说不清就再说第二句,直到说清楚为止。这让我很欣慰。因为小秧以前胆子非常小,总是什么事情都要让我帮忙。   看起来似乎是孩子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实并非如此。为了让小秧不成为一个中文的文盲,我送她每周六都去上半天的中文学校。   我们选的是简体字班,老师都是中国大陆来的,很多还有国内教学经验。在中文学校里,小秧又变成了那个胆小的,有事情不敢和老师沟通的孩子。   一开始我觉得这很不可思议,因为小秧目前在口语表达上,总体来说还是中文强于英文。渐渐地我发现,小秧这种表现跟老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并不是说中文学校的老师有多凶,中文学校的老师也都非常的友善。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美国班主任说敏感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我在微博里写过,小秧刚到美国上学时,语言不通,不敢一个人去洗手间。她的班主任每次都不厌其烦地随机安排一个小女孩陪小秧去洗手间。小秧班上所有的女孩,都陪小秧去过洗手间。   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觉得老师特别体贴,就特意去感谢老师。老师根本不以为意,说:“Sophie就是这样比较敏感的孩子,我小时候也这样。等她完全熟悉了,她自然会放松下来。”   老师说得对,小秧很快就不需要人陪伴了。   但是同样的情况,在中文学校,老师会很温和,很亲热地鼓励小秧大胆一点:“这有什么可怕的啊!你为什么不敢一个人去呢?”   老师说得也没错,小秧是个听话的小孩。她也会鼓足勇气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二年级换了现在的班主任。本学期小秧得了好几个奖,什么最佳数学,最佳表现之类。可是那天我要上课,不能去参加。当我第一次告诉小秧我不能去时,小秧哭了。   当时她班主任也在场,立刻过去抱抱她,表情非常遗憾地说:“妈妈不能来,我明白你的感受。不过我保证我会在那里支持你,为你加油。老师也会抱你,给你拍照。”   老师还开玩笑说:“在学校里,老师就是你的临时妈妈。怎么样,我这个临时妈妈和你的妈妈像不像?”   我有点不好意思,说:“Sophie是有一点敏感啦。”   她班主任说:“敏感是非常宝贵的品质。Sophie总是非常在意他人的感受,她富有同情心。而且她很有艺术天分,观察力很好,这都是敏感的孩子的特点。”   班主任并不是泛泛地夸奖,她还推荐小秧去参加学区举办的“小小艺术家”展示会。而且小秧的艺术课作品也总是被放在走廊里展览。   华裔儿童对中文学校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而在中文学校的一次颁奖上,负责发奖品的老师和带孩子们领奖的老师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发奖品的老师得到的指令是:错一个成语的是二等奖,有一个铅笔做奖品。   带孩子们领奖的老师告诉孩子,一等奖在台上领奖,二等奖去某某老师那里拿奖。   小秧是二等奖,她领了奖状,就拿着奖状下台去领奖品。发奖品的老师问她:“你错了几个成语?”她就懵了,因为卷子没有发回来,她只知道自己得的是二等奖,不知道自己错了几个。   然后她就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是二等奖。那老师还继续追问到底错几个,小秧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于是那老师就说:“那不行,我不能把奖品发给你。”   然后小秧就嚎啕大哭,到后面来找我。我也不清楚状况,就带她去找班主任,这才搞明白。   她班主任听完之后,马上非常亲热,心疼地说:“傻孩子!二等奖就是错了一个成语嘛!你为什么不知道呢?”   班主任告诉我,小秧哭了之后,她问出了什么事,小秧死活也不肯说,一定要找妈妈才行。   班主任带着我和小秧一起去找颁奖的老师,那老师很不在乎地说:“你这孩子也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都不清楚。”   在小秧的小学里,无论出了什么问题,哪怕确实是小秧犯了错,我也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个美国老师问过她:“你怎么就不知道?你怎么就不会?”   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很多。小秧在我们培养下,学汉字很积极,愿意去上中文学校。而周围那些土生的美国华裔儿童,几乎全都对中文学校有极大的抵触情绪。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因为中文太难了,其实更大的原因,是中国老师的思维方式问题。   美国教师证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操作课程   美国老师个个都有爱心,圣母附体吗?非也非也,其实是美国老师个个都接受过正确的教师教育。   本学期我选了一门儿童和青少年文学的课,全班同学大部分都是立志要做老师的,这是他们的必修课。   这门课介绍了不同的儿童文学内容,从幼儿绘本到青春期文学。在分析每一个作品,老师都会先讲一段该作品针对的儿童心理特点。   比如,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是十二岁以下。为什么是这个划分点呢?   因为根据现有研究结果,12岁以下的儿童,并不能完全理解抽象概念。因为针对这一年龄层的抽象教育,如道德,应该以具体化的形象出现。   那节课我们分析的作品是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一个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绘本。   最后一幕是主人公Marx回到他的屋子里,发现桌子上有一份热乎乎的晚餐。这份热乎乎的晚餐,就是将父母之爱的具象化。   那本书从头到尾,没有说过“其实妈妈是最爱你的”之类。   而针对孩子的言行特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如何引导,如何处理不同的纪律情况,如何设计游戏来规范孩子的言行,会被分成不同的课程,全都是这些同学需要学习的内容。   美国的教师证背后,是一门又一门实打实的操作课程。   接触过这样的课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秧的美国老师虽然个性不同,能力也有区别,但基本言行个个都是合理的。   孩子所谓的问题来自单一标准下的羞辱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冲下,小秧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她在英语世界里大方自信,而在中文环境下就又变回那个有点胆怯的孩子。   每次我提到这些区别,就会有人说:“谁让你在北京的时候不择校?重点学校的老师就不一样了,个个都是高材生,懂得尊重孩子。所以啊,还是要买学区房……”   于是你看,这又成了新的侮辱点,学校的老师说话方式不够体贴孩子,那还是你错了。   谁让你不择校,你不去混成一个人上人。正如王小波在红拂夜奔里讽刺的那样:与其恨路不好,不如恨自己是个老百姓。   很多人说我最近写得太少了,一来是我功课比较忙碌,二来我也确实有点不想写的感觉。 […]

Read more

作文教学五步曲

--张波,魏小莉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无论中考,还是高考,作文几乎占据着“半壁江山”,作为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水平任重道远,这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体系。  一、读——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以前与少数老师一样,认为作文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读与不读,多读与少读关系不大,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有个别教师及学生认为读书(作文书,更不用说名著)浪费光阴,不如多做几套数理化试题;更有甚者坚持考前突击作文,讲几点作文技巧,背几篇作文灵活应用,这些无疑是对作文教学的轻视,严重的说是亵渎。我在此呼吁,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读的作用,以读促思,以读激志,以读带写,读写结合,共同提高。   1、有声读。我倡导学生发现美文一定要大声读出来,读出气势,读出感情。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规定每天晨读抽出时间让学生表演读一篇美文,全班学生按学号有序进行,尽量所读美文不重复。这样早晨美文范读成了我们班一道独特的风景,全班学生均以范读为荣,听读为乐。   2、无形读。晨读美文只是我们读的初级阶段,目的是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将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养成爱读、会读、乐读的习惯。当然,老师应教会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教会阅读方法。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读书,也要读人,读社会,读生活中一切与语文有关的作品,形成“大语文观”。真正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我班学生阅读数量、阅读层次、阅读效率均在学校同级学生中遥遥领先。诸多理科尖子生有空也常泡图书馆,抱着名著拼命啃,偶尔还能对几个“绝对”(对联中的一种),写几首小诗。可以说从“有声读”到“无形读”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读的不仅仅是文字,学生用的不仅仅是嘴巴。同行们,不要犹豫,让学生们尽情读吧。  二、抄——磨刀不误砍柴功     “天下文章一大抄”。休矣!我们讲的抄侧重是积累素材,注重的是规范书写。   1、小抄。小抄主要指学生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佳词妙句摘抄下来,分类整理,以备运用。我们都知道,作文是靠语言组织的,学生抄多了,记熟了,自然就能随手拈来,一气呵成。没有积累,就很难在写作上大有成就,小抄势在必行。同学们,加油。   2、大抄。大抄主要让学生全文摘抄班级同学美文,这决不是惩罚。大抄范文,能够规范学生书写,养成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标点准确,见贤思齐的习惯。当然大抄不能过滥,间周一次为好。  三、练——问渠那得清如许   俗话讲“光说不练假把式”,学生作文要提高,恰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我按照句、段、篇的顺序一一介绍。   1、句   (1)连词造句。这种训练很容易,我们语文老师让学生在课文“读一读,写一写”后。选择几个词语,写一句有中心、有关联的话,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思维拓展能力。随着学生的适应,我们可以将词语的数量逐渐增多。   (2)仿写。很多仿写句子值得学生训练,这些句子用词精当,修辞丰富,哲理深刻。我们要求学生句子仿写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句子仿写我们一般采用“一看二思三写四改”的顺序进行。古时候的许多经典对联,最能激发学生仿写兴趣,发现仿写高手。   2、段   (1)片段练习。我们可以进行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专项训练,提高学生选词成句,思维迁移能力。   (2)场景练习。结合时事人物。让学生写颁奖词,让写作反映时代气息;根据期末临近,让学生互写评语,让写作充满人文关怀;利用毕业在即,让学生互写赠言,让写作见证友谊情深。这些训练贴近学生生活,给予学生情感宣泄空间,让学生再次明白,写作就是表情达意,写作就在我们身边,如同人饿了吃饭、累了睡觉那么真实,那么自然。   3、篇   (1)常规训练——写日记。日记,顾名思义,每天都要记,重在坚持。老师对学生写日记应讲透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记,这是动力。告诉学生写日记是记录自己见闻,见证自己成长,反映社会变化的窗口。二是记什么,这是活水。老师要教会学生日记应多层次、多角度,扩大日记写作空间。写己写他,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写喜写忧,写思写感,写实写虚,巧妙变换,相互进行。三是不强看,这是保证。学生在日记里难免有不愿老师看,不想家长看的语句,我们一定不能每记必看。有少数学生最初对日记兴趣非常浓,常会因为他人的私自或者强行查看,而不再记日记。后来我们查看日记本,有个不成文规定:凡是不想老师或同学批改的,在该日记前画颗心。我发现,全班同学遵守这一条比遵守班规还做得好。老师们,家长们,请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我们的孩子,给他们一定的言论自由。   (2)专项训练——改写,续写,扩写。   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每次批改作文,我们都会发现,凡是与想象力有关的作文,学生字数都写得特别多,情节特别曲折,人物特别饱满。我们可以将《我的叔叔于勒》《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名篇,让学生适当改写、续写、扩写,可以说是佳作无数,鲜有雷同。  四、改——千锤万凿出深山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错,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他们的修改能力尤为重要。开车的要会修车,才能开得远。   1、自评。学生自评是作文评价的起步阶段。老师不要要求学生自评时面面俱到,而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规律。最初让学生用“二评法”自评自己作文,找出自己最成功的地方与最大的败笔。接着让学生学会“旁批”和“总评”。告诫学生自评不是自娱,而是自省,更是自强。这时我们老师决不能“袖手旁观”,要耐心指导,及时指正,适时表扬。当然老师也不能一人包办,那叫师评,不是自评。我们班自评一般从八年级进行,试水一学期。   2、互评。训练一期,学生掌握了自评方法,互评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不同的是改变了评价对象。我们要强调的互评时,学生一定不能用语过于极端,提出缺点要有度,注意分寸;发现优点要真实,不能浮夸。这时,老师轻松多了,我们既训练了学生作文评价能力,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抽出更多的时间研究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3、自评、互评结合。  五、激——满园春色关不住   水不激无浪,人不激无志。要让学生永远保持浓厚的写作兴趣,老师的激励和表扬,创造发表空间,非常值得大家一试。   1、写下水作文   偶然一次学生问我,老师,你能写篇作文我们拜读一下吗?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我们经常教学生写作文,不妨自己写一写,以此激励学生。自那以后,我坚持写下水作文,凡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一个也不错过,写完交给全班学生评价。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我班学生写作兴趣空前浓厚,我知道,学生们那么用心,既有想和我比赛的原因,还有少数学生想让我“出丑”的成分。可是,我从没有打过退堂鼓,高呼“弟子们放马过来”!   2、红旗激励   我们的作文,每次批改后,我都会在佳作学生的本子封面画个小红旗,以示鼓励。每当课代表发作文本时,学生都会首先看自己本子的封面,得到小红旗者大声欢呼;未得者暗自鼓劲,力争下次得到。我观察发现,学生所有作业本中,作文本保存得最好。嗨,真是一群孩子。   3、创造发表空间   我们采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作文发表空间。作文较好者让学生晨读时范文诵读,作文优秀者让全班同学全文抄写,作文更好者入选班级作文库(我们的作文学习专栏),作文极佳者推荐到报社刊登。如此,学生每次作文都有盼头,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写作主动性,较好的保护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这些年,学生作文均有在不同级别的刊物发表。

Read more
1 2 3 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