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教与学

短文写作的基本功训练

  写作一般是孩子丢分最多的一个项,比阅读理解丢分还多。而且作文的评分主观性很强,孩子很难拿到高分。短文写作的基本功训练对孩子的写作能力很重要。   短文写作的训练需要注意很多方面,要讨论范围很广,这里主要讨论一下短文技巧里的一个小技巧,怎么把短文里的句子和段落写清楚,把观点表达出来。当每个句子和段落都写得逻辑清楚,字面简洁,把孩子的想法很好的表达出来,老师才会给一个好的分数。   具体可以这样做: 1. 参照 阅读理解的训练方法训练阅读。 2. 挑出一个200字以内的段落,把这个段落理解透彻。 3. 用自己的理解,重写整个段落。这里不能抄,也不要默写,而是完全自己写下这个段落的意思。 4. 用自己写的段落,覆盖掉原文的这个段落,从上下文的段落连续阅读,看有什么改进的地方,直到自己写的段落能够比较自然地融进上下文。 5. 把自己写的段落和原文对比,找出词汇的区别,句型的区别,叙述方式的区别及逻辑顺序的区别。 6. 找出区别后,仔细对比原文和自己写的段落的好坏。再改一遍自己的段落。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解决孩子读得懂,说得出来,但写不下来,写不清楚,和写不流畅的问题。这是训练孩子从思维,到口语再到书面语转换一个重要过程。可以培养孩子的词汇应用及准确表达能力。

Read more

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

--中村修二   2014年因研发蓝光LED获得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于2015年1月在东京的驻日外国记者协会举行记者会,批评了日本的专利制度和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他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   “我是穿着木屐登上圣母峰的人!即使无人支持、挫败数年,我仍鼓动自己小虾米的魄力,用双手带领脑中的思考,一次次从谷底里爬出,最后终于创造改变世界的产品!”   中村修二是个非典型的日本科学家: 1、出身普通渔民家庭,考试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 2、他动手能力非常强:上午调仪器,下午做实验; 3、自学能力非常强:中村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学而来的。他读的德岛大学甚至没有物理系。 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几年时间反复学习这么有限的知识,是多么低效的学习法啊。 一、东亚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东亚的教育体制是比较特异的,经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赞赏和局内人的诟病。日本的教育体制已经相对算这三国里比较宽松的了,有些国家就别提了,老师、学生、家长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至于韩国也是以极端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闻名的。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和延世大学( Yonsei University)总称为 “SKY” ,韩国最大规模企业的总裁们,70%是这三所大学的毕业生,而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来自这三所大学。韩国孩子几乎都要上补习班,2009年韩国补习班获利总额约73亿美元,这比三星电子的盈利还多,教育支出庞大是韩国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2012年,经合组织进行了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 ,在数学和阅读项目上,韩国学生在所有成员国中排名第一。但是,这项成就是以相当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评价说: “这些孩子是靠双倍的努力加双倍的花费……才得到这样的成绩。”   为何东亚会有这样的教育体系呢?我觉得,是因为东亚国家在现代教育体系本来就有的普鲁士的基因,再加上了东亚儒家和科举传统。 而对于有的国家来说,可以说又加上了苏联式教育的实用速成导向和思想灌输功能。 二、东亚教育具有循规蹈矩的 “普鲁士基因”   在十九世纪之前,教育其实是个类似手工业的学徒制,不管是东方的私塾还是西方的家庭教师。但是随着科目的增加和对受基本教育的劳动人口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 K-12(也就是我们亚洲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制度。   现代各国的标准教育模式,是我们已经以为天经地义的几个基本要素: 1、早上七八点钟走进教学楼; 2、在长达40-60分钟的课程中全程坐着听课,在课堂上,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 3、穿插在课程之间的有午餐以及体育课的时间; 4、放学后,学生回家做作业。   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 “学科” 。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 “课程单元”。   这个模式,是在18世纪是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是他们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   当然,普鲁士教育体系在当时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这样的教育体系让上万人成了中产阶级,为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动力。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在普鲁士王国实现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标,最经济的方法或许就是采用普鲁士教育体制。   然而,该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不过,在19世纪,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许不如思想上服从指挥、行动上掌握基本技能那么重要。   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的教育体系,就像在普鲁士一样,这一举措能够大力推动中产阶级的构建,使他们有能力在蓬勃发展的工业领域谋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国,这个体系在十九世纪也被其他欧洲国家仿效,并推广到欧美以外其他国家。   但是,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相反,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普鲁士教育体的目标与这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性与细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三、普鲁士基因以外,东亚教育还深受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影响   东亚三国在19世纪末为了追赶西方列强而开始引进这种现代教育制度时,又不可避免地由于自己的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而对这个制度作出了潜意识的扭曲和偏重。 1、对大学入学考试和科举制度的混淆   东亚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总是会和他们长期的科举传统混在一起。古代社会对创造力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所以科举是个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且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   如果要和科举模拟的话,现在的对应物应当是公务员考试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职考试。因为这些考试和科举一样,是需要选拔出已经训练有素的成年人,马上就可以从事某些工作。   而大学入学考试,目标则是要选出可塑性强而又有志向者进行下一步的教育,这样的人要好像从熔炉里取出的液态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极强。而科举考试得到的人员,则要像上了釉彩的出窑瓷器,马上就可以使用,但是如果你做什么改动,不是破裂就是刮伤。   此外,考试是个用处非常有局限的工具。古代的科举对人才的遗漏尽人皆知,而现代不管哪种考试,能考得出考生的兴趣、志向、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呢?即使是已经看起来最客观最可衡量的数学考试,也会遗失很多东西。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创始人萨尔曼可汗举了代数为例子。在学习代数时,学生们多半只专注于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各单元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考生们只记住了一大堆X和y,只要将X和y代入死记硬背的公式,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值。考试中的X和y体现不出代数的力量及其重要性。代数的重要性及魅力之处在于,所有这些X和y代表的是无穷的现象和观点。   在计算上市公司的生产成本时使用的等式,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太空的动量;同样的等式不仅可以用来计算拋物线的最佳路径,还可以为新产品确定最合适的价格。计算遗传病患病率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橄榄球赛中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在第四节发起进攻。在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代数视为探索世界时简单方便且用途多样的工具,反而其视为亟待跨越的障碍。   所以,虽然考试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必须能认识到考试的极大局限性,并削弱它在选拔人才中的地位。   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双保险的方式抑制学生在在考试上过分浪费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录取考虑的诸因素中的一项,过于重视SAT是不明智的;其二,SAT每年有6次报考机会。   台湾、中国的教育制度则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学生浪费青春:其一,联考分数是录取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其二,联考一年一度。 2、东亚国家对复习的过度重视   2009年释出的 “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 显示:78.3%的中国普通高中学生平时(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韩国为57.2%,而日本和美国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中国学生每日学习的时间最长。各国学生所学内容的多少相差不会太大,那么如果学习时间过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复习时间所占比重过大。这是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最大手段。   说起复习的重要性,人们经常会引用 “学而时习之” […]

Read more

清华学霸给小学生的忠告

阅读的力量无限大 外语怎么学好?经验是多听。 阅读的力量无限大,不喜欢阅读的孩子,父母一定不爱读书;氛围可以让孩子喜欢上阅读,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情商、智商,甚至是孝顺。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课外书吧,天文地理历史人文都要读一些。书籍会给你打开一翻新的世界,中国古典文学让人陶冶情操,心清气静。我发现当年在雅礼,理科学习特别好的同学都喜欢读课外书,而且知识全面,充满灵气,我觉得两者不无关系。 外语怎么学好?我的经验是多听。就像我们从小听方言所以就会说一样,每晚睡觉前听半个小时。外语不要过分强调语法啊、结构啊、即使外国友人也不一定搞得懂自己的语法(我们中国人又有多少知道汉语里面的主谓宾定状补?!),请不要妖魔化英语。 小学时代如果能写一手工整的字,具有准确的数学运算能力,OK,完美了。对以后的学业生涯够用了,所以尽量给孩子五彩缤纷的童年。 学习不好的同学,基本都是严重拖延症患者,今天的事能拖到下个学期。 勤奋永远是真理吗?!教育学理论里面有个“有效时间”的概念,看你的心用在学习上面的时间是多少。所以看到班上很多拼命学的,学不好,玩的,反而学的好,不要惊讶。 不要总是期待天才,读书读到现在都没有看到无师自通的天才。同学的差距是有的,差距在哪里?接受能力和专注程度,这些都是情商的范畴。 与其多花时间给孩子上“思想政治”课,不如多注意孩子身边的玩伴和朋友。有句土话叫做“人搀不走,鬼搀飞奔!”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吧! 数学怎么学?!就是整理错题。为什么订正错题这么重要?!因为其实数学所有的题型就那么多,把盲点都找出来就无敌了。 读书真的和有没有钱关系不大,这一段是给家境不好的孩子看的,衣食无忧的孩子们可以绕过去。 小学阶段总结为:习惯至上,阅读不减;学习讲时效,计算为重点;字迹要工整,错题要记录;如果玩伴好,小学则完美。

Read more

中美儿童分级阅读对比研究

罗德红,余婧 在美国,阅读教育是教育学科下的学士、硕士甚至是博士研究阶段的一个专业,专家和学者是分级阅读的研究主体。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美国尊重儿童,以“儿童的认知为中心”的主流思想推动了儿童阅读的分级研究。甚或可以说,美国的儿童阅读教育一直是分级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诞生了用于文本分级的可读性概念,至今美国有100多个分级阅读公式。这些公式多为大学学者的研究成果。例如美国目前最广泛采用的阅读分级测量方法———蓝思分级法,汲取了阅读理解领域内专家40年的研究成果,历经来自大学的研究团队15年的研究,后于1994年交由教育研究与开发公司Metamet-rics进行商业运作。再如,著名的分级公式Dale-Chall Readability Formula是由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埃德加•戴尔(Edward Dale)主导研发的。第二,阅读的重要作用和复杂性使得阅读一直是学者最为系统而广泛的研究主题(Thorndike1965)。在美国,阅读位列三种基础学力(读写算)之首。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阅读乃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的过程。阅读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非为一种遗传素养,唯有通过识字和基本句法结构的学习,方能由学习的目的演变为学习知识的手段,进而形成目的与手段相互促进的境界,发挥阅读推动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价值。第三,美国联邦政府的重视推动了阅读的科学研究。国民的阅读力与国力密切相关,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为阅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小布什总统曾提出了NCLB(《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制定了针对K-3儿童的阅读优先计划(Reading First)以及专门针对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优先计划(Early Reading First)。该法案直接推动了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价”(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成为监控美国学生阅读素养的评价体系。NAEP和“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rogress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都将阅读看作是一种认知能力,在阅读能力评价上都有非常系统、明确的评价框架设计和具体的操作规划。世界上参与PIRLS2006和PISA2009阅读测试的国家和地区分别达到了45和65个。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使命,美国政府的资金、学者的使命和实用主义精神使得美国的阅读分级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 研究方法的分析 1我国:主观和经验 分级阅读的核心问题是分级标准,当下我国业界还处于分级依据或分级建议的时期,大致可以说,有两种分级研究取向:“从人到文本”和“整合人本因素”,其研究方法主观且经验。“从人到文本”的研究取向以年龄(学段)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分级的标准或建议。南方中心的标准被称为分级阅读的省会标准。它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需要出发,把1-9年级的儿童分为四个学段,内容标准突出了各学段儿童青少年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内容;水平标准主要从阅读数量、阅读技能、阅读习惯等方面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评价。骊声分级阅读按小学年级分为6个级别,每个级别共5种图书,内容涵盖了文学、科学、艺术、健康、心理和生理等方面;新阅读研究所暂将0-7岁的幼儿划分成0-3,3-4,4-5,5-7共4个阅读年龄段,强调书目的功能性,力争做到用有限的书涵盖更广泛的幼儿发展智能。“整合人本因素”的研究取向认为,“文本”的因素有篇幅生字、词汇难度、情节难度、主题深浅、文图搭配、图书类别、是否有拼音和翻译质量等;“人”的因素有年龄、性别、阅读基础、理解能力和成人的协助。该依据认为,“经验+科学”是分级的金标准,是阅读分级的主要操作方式。接力儿童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把儿童的身体与动作发展,认知与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绪、人格与社会发展作为变量,具体分析了各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变量特征和需要,将儿童分为0-3岁、4-6岁、7-8岁、9-10岁和11-12岁5个级别,综合考虑书籍的篇幅、难度和主旨、每个级别推荐50本,发布了200本分级阅读的书目,作为分级阅读的建议。此标准被认为是分级阅读的业界标准。该标准虽然考虑到了客观的文本,但对文本因素的判断却是主观和经验的。两种研究取向都忠实于这样一种分级阅读的定义,即“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试以买鞋为例说明以年龄(学段)及其身心发展特征作为阅读的分级标准的主观性。年轻的父亲第一次带着5岁的儿子走进鞋店,对服务员说:“给我拿一双5岁男孩穿的鞋。”服务员笑着说:“先生,请您告诉我他穿多大码的鞋子。您要知道,都是5岁的孩子,他们穿的鞋的尺码可能是不一样的。”5岁孩子所穿鞋的尺码不同,正如相同年龄段的孩子,虽然有大致相似的年龄所决定的身心发展特征,但是由于生物遗传和获致性遗传不一样,其阅读能力也不同。推荐4年级学生看的书不一定适合4年级的每个学生,读来艰深或读之太易,都有可能出现。由是观之,由于人的主观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将人作为文本分级的依据并不科学,还有循环论证之嫌。因为,正是人的差异才催生了分级阅读概念的诞生。文本具有客观性,其影响因素的不同权重自不待言,更为关键的是,并不是每个因素都具有可测量性,也并不是每个因素都会增加分级的效度,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和统计计算。 2美国:客观和量化 美国分级阅读的研究取向为“由文本到儿童”,即通过对文本分级,儿童阅读分级文本(Leveled Books),间接地测量儿童阅读能力。对文本分级,也即测算文本的难度,或文本的可读性或易读性。当前,研究的热点是构建可读性公式,它具有量化文本的难度和基于语言特征的变量两大特点。可读性公式(Readability Formula)是文本分级的标准,它“通常可以给出数字得分以评价书或者篇章型阅读材料的难易度,并可以按照其难易程度进行排序”。文本分级的变量多为语言因素,包括词汇的难度、词汇表、单词的复杂度、句子的长度和句子的复杂度。至今,英语的可读性公式已超过100个,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变量种类的选择。以美国蓝思分级法为例,它以200-1700之间的分数细化文本的难度。它认为儿童在某时期的阅读能力是个常数,独立于文本,但其作为非物质的结构,只能通过阅读理解进行间接地测量;文本是客观的,可直接测量;阅读理解即项目反应结果,是客观的,是阅读能力作用于阅读文本的结果,即阅读理解=阅读能力-文本难度,分级的关键是对文本的难度进行测量。蓝思还认为词汇的频率和句子的长度是判断文本可读性的唯一的两个变量,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它们对人的阅读心理的影响。词汇的频率给读者提供了推测词义的语境,句子长度给读者的短时记忆和推理造成了负担。蓝思体系承认存在影响文本难度的其他因素,比如文本的内容、读者的年龄和兴趣以及文本的设计,但坚持认为它们不会增加测量的效度。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Si&Callan利用已经标注好易读性等级的训练语料,通过统计方法为不同等级的文本建立一元(Unigram)概率语言模型,以语言模型代表读者特征,并将测试文本与各个难度等级的语言模型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测试文本的易读性等级,并对其进行标注。这种方法摆脱了一些局限,是新的发展趋势,但其建模的前提还是用可读性公式对文本进行难度分级。 研究价值的分析 1我国:发展儿童的人文性 在我国,无论是赞成还是明确反对分级阅读的学者,其所持的立场都是儿童的人文性。公开反对分级阅读的声音认为分级阅读限制了读者的自由,“阅读是绝对化的个人的行为。我们给读者提供什么,由读者来鉴别,而不是说‘你应该读,你必须读,你这个年龄要读’,这是一种错误的误导,乃至欺骗。”支持分级阅读的声音多从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方面倡导分级阅读。接力出版社认为,分级阅读细化了孩子的阅读能力,能培养孩子对书本知识的尊重,形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南方分级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孩子学会阅读,培养孩子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获得阅读的快乐感”,满足趣味、分级和均衡的阅读需求;新阅读研究所的领衔创办人朱永新认为,学校教育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2美国:发展儿童的思维力 如前所述,对应于我国“分级阅读”概念的是美国的“阅读分级”。他们不仅认为阅读是分级的,而且用科学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分级,在技术上实现阅读能力与文本难度的匹配,其价值是在尊重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推动儿童的思维发展。100多个分级公式足以说明对分级价值和必要性的认同。阅读分级是西方以“以儿童为中心”,特别是“以儿童的认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精髓的体现。对美国,甚至全球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皮亚杰认为,“当教育建立在智力发展的自然机制的基础上时,它就最好地促进智力的成长”。教师的两个最根本的责任就是诊断儿童现在的心理发展阶段和向儿童提供那些引导他们上升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活动。具体到阅读能力的测试上,闻名全球的美国三大阅读素养(Eeading Literacy)测试都从认知的视角对阅读素养进行了阐释。NAEP认为,阅读是一个积极而复杂的动态的认知过程,涉及对书面文本的理解,对意义的发展和阐释,对与文本类型、目的和语境相适切的意义的应用等几个方面。PIRLS认为,儿童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进行学习,通过阅读参与学校与日常生活中的群体阅读活动,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PISA认为,读者的角色不是被动地对信息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者,而是对阅读内容积极主动的反思者和批判者,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探索者。三大测试的阅读文章和试题在实测之前都要通过阅读分级公式的难度测算,确保所测的阅读能力符合年级水平。 研究应用的分析 1我国:出版课外阅读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接轨和阅读测评 我国分级阅读研究的应用由初期的出版课外读物到逐渐介入到校内阅读教育中。试以推出省会标准和业界标准的南方中心和接力中心为例加以说明。2008年南方中心一成立,就研发了全国小学第一套经典文学分级阅读丛书,第二套书投放到广州市场一周后,30万册销售一空,2009年“南方分级阅读”丛书累计销售超过100万册。后来陆续编辑出版了第二套小学分级阅读丛书、初中分级阅读丛书、中职生分级阅读丛书,以及岭南故事、专家系列等,并创造性地打造“彩虹”系列丛书。中心还研发了国内首个专注于研究青少年分级阅读的门户网站“小伙伴网”和进行网络阅读的“悦读森林”体验馆(广东省文化产业重点扶持项目),与广东省内各中小学校、社区、培训机构、少年宫、书店和图书馆等联合承办“悦读地带”全民读书活动,建立分级阅读试验基地。该中心寻求政府支持和商业化运作模式的特点日益明显。接力中心在推出系列分级读物的同时,将《中外少年》转型为分级阅读测评月刊,举行大范围的分级阅读测评。杂志提出“阅读力就是学习力”的口号,借鉴美国三大阅读素养测评体系(PIRLS、PISA和NAEP)的阅读框架,设计内容板块,聘请测评专家编制测评试题。小学3-4年级版、小学5-6年级版和初中版分别为国内首本国际PIRLS、美国NAEP和国际PISA阅读测评读本,推动国际阅读理念的本土实践。2012年4月,杂志社组织广西9大城市、19所学校、94个班级的小学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和初中年级的近4000名学生参加国际三大阅读素养的真题测试,探究基于国际视野的广西学生阅读素养的本土特色,提出改善课堂阅读教学、推动学生阅读素养发展的专家建议。接力中心寻求专业支持和贴近分级阅读的国际理念是其突出的特点。虽然两大中心在逐渐介入到学校阅读教育中,但分级阅读研究成果的应用主要在于出版和推销课外读物。由于分级标准的主观性和经验性以及各出版社的自足性,缺乏科学的评判方法及统一的评判标准,最终会使不同出版社推出的图书分级不一样。更为关键的是,凭借研究人员经验判断的效率,如何能处理图书市场琳琅满目的图书? 2美国:全方位、深度干预儿童的阅读教育 分级阅读在美国成功实行的几十年中,从课堂到图书馆再到家中的自学,已充分应用到儿童阅读学习的各个方面。以蓝思分级为例,MetaMetrics公司计算了课内教材的文本难度,在阅读教学上将文本难度和学生能力进行75%理解程度上的匹配。学生在获取自己的阅读能力分值后,在网络系统内输入分值,使用“觅书”(Find a Book)搜索引擎,会产生难度呈降序排列的书单以供他们选择。随着儿童的进步,教师可以使其挑战一些更大蓝思分值的书,直到他在阅读中表现出沮丧时再适当降低难度。公司还通过大样本的计算,为每个年级提出了必读文本(Text Demand)难度和扩展文本(Stretch Text)难度分值,前者是合格水平,后者是升学进一步深造的水平。例如,一年级儿童的必读文本难度在230-420之间,而扩展文本难度在220-500之间。该标准只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指导。为了指导教师更好地运用阅读分级框架,MetaMetrics公司成立了互动式的蓝思专业发展工作坊(Lexi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shops),通过指导校长、教师、阅读专家、图书管理员和其他教育专业人士应用蓝思阅读框架的工具,将其成功地融入了学校或学区,推动了儿童分级阅读的专业合作与指导。工作坊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老师提供帮助:将静止的蓝思分值变成动态的指导和阅读行动;了解美国全国教学大纲(Common Core State)标准和蓝思分级的关系;根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按照文本内容和年级水平将学生与适当难度的文本相匹配;记录学生为进入大学和就业而阅读的发展过程;与家长沟通学生的阅读发展过程。另外,工作坊还将指导教师应用“觅书”搜索引擎、获取蓝思分值的开放资源和提供分级读物的实体图书馆;应用蓝思阅读框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反应干预(Response to Intervene;RTI)计划,使得差异化教学有了科学的基础。工作坊还提供网络培训和咨询服务,包括在线工作坊、网络研讨会和满足咨询者个体需要的策略与个性化计划。MetaMetrics公司与教育部门及考试中心合作创建了评价体系,与PISA、PIRLS和NAEP等阅读测试建立了合作关系,试题发布和施测之前,阅读文章和阅读理解题目都要经过蓝思分值测算,学生的阅读理解得分也可转换为蓝思分值和其他的阅读分级的分值。 美国分级阅读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对比分析表明,我国分级阅读研究存在研究人员行业结构单一,研究方法主观和经验,分级标准自足和非客观与中立,研究价值偏颇,研究应用商业化显著等问题。美国的阅读分级研究历史长,成果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启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 1发布研究的招标课题,赞助多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 政府发布研究的招标课题,吸引多学科多专业的研究人员,特别是大学学者,开展分级阅读的科学研究是分级阅读可持续发展的不二之路。一方面,力主推行分级阅读的出版社和研究中心拨出专项研发经费,可采取自主对内委托研究和对外发布研究招标课题的方法,也可申请成为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合作单位,委托其向国内外发布研究需求。当前,接力中心计划根据长、中、短期目标,每年确定重点研究课题,拨专款、聘专人进行课题研究。另一方面,政府应将分级阅读视为公益性质,认识到分级阅读对规范我国母语和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大对阅读的推广力度和研究投入,责成学术研究管理机构,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社会科学基金委等,发布研究招标课题。激励机制将吸引对分级阅读研究感兴趣的语言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教育界的专家等各领域的专家或开展独立研究,或组成研究团队,对分级阅读开展科学研究。 2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开展分级阅读的客观量化研究 通过对美国主要分级方式的介绍,我国应从中寻找成功经验。语言不同,影响文本难度的变量也有差异,测量出的分值会出现效度误差,西班牙语的蓝思分级框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汉语是表意(Idiographic)文字,属于声调语言,语法呈隐形状,重意合(Parataxis),句子结构明快,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是意义。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儿童汉语分级阅读研究者需要考量影响汉语文本难度的变量和权重,而且是具有儿童心理特征的变量和权重。 3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专业干预儿童的阅读教育 首先,分级的价值应从“人文性”转为“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在我国当下,儿童分级阅读的概念由出版社舶来,缺乏科学的分级依据。除了借鉴西方的分级阅读研究成果,相关各界还需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特别是“以儿童的认知能力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其次,建立科学的阅读分级标准,在技术上实现阅读能力与文本难度的匹配。儿童的课外阅读、课内教材和阅读测试历来是根据年级和年龄分级的,但一直缺乏客观和量化的分级标准,如果专属概念意义上的儿童“分级阅读”的分级标准止步于自足、主观和经验,其必要性可质疑,其生命力亦堪忧。第三,使分级从课外阅读走向课内评价,从课堂走向图书馆、走向家庭学习,专业干预儿童的阅读教育。 综上所述,解决我国儿童分级阅读研究问题的策略,一是尽快制定具有科学性的分级标准,二是树立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价值取向,专业干预儿童的阅读教育,规范我国的母语教学和测评。

Read more

对外汉语生动有趣的汉字直观教学视频

基本汉字的结构及其以此延伸出的字词动画和释义 12个基本汉字:口、人、火、木、山、日、月、门、女、宝盖头、王、水; 以12个基本汉字延伸:从、众、大、犬、太、人人、大人、大众、太太、大吠、大火、火大、林、森、休、火山、火山口、女王、晶、旦、明、闪、问、水门、安、牛、牢、豕、家、家人、大家、子、好、大家好、王子、小王子

Read more

学生对课程难度和进度有不同需求,教师如何处理?

私人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个性化,和灵活化。由于学生覆盖面很宽。在上第一节课以前,虽然由学习顾问评定了水平级别,帮助选择了课程,但是这些学生之前通过不同的途径,有些已经学习了不少汉语,当然可能学习的效果很不好,但是毕竟学习了一些。有些学生在开始几节课中,会觉得这个我会了,那个我也会了。因此会有浪费时间的感觉,造成课堂情绪不稳定。教师一定要都与学生沟通。 此时,教师如何处理呢?解决方法是,打开后面几课的,尝试教授一下。因为课程的难度是一课一课增加的。直至找到学生觉得难度合适的一课,开始教授。甚至在中间授课过程中,如果某课内容学生较熟悉,可以跳过,或者仅做一些造句练习。这里的经验是,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那一课。这里有可能是学生自己的错误意识,实际上他不一定能掌握前几课的知识。但是注意,不要从正面反对学生的意见,这样容易影响课堂气氛。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跳过了一些课,直接讲后面的课。这样可能打乱了原定的教学计划。这个也很容易处理。在结束所有后面的课程后,这时肯定有若干剩余时间,如:这个级别课程里,还有10堂课,学生已经付费,但是已经没课讲了。这时,老师要自行提前安排一下,在这10堂课里,补充内容,可以是复习课,补充练习课,造句课,对话练习课,甚至换个角度,直接补充前面跳过的课程。内容还是本级别教材和课件上的内容,挑出来一些,复习或者重复一下。因为我们的教学计划通常安排得比较紧,学生肯定有很多内容学了又忘了,运用这个时间,补充和加强。学生是很欢迎的。但是一定要提前和学生说,我们后面的计划是复习,补充和加强练习。不要不理学生,直接上课。

Read more

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怎么办?

为数字设备强大的分心效果痛心疾首吧。根据儿童图书出版商学乐教育集团(Scholastic)前不久发布的一份新报告,为享受乐趣而频繁读书的孩子比以前更少了。 在2014年针对大约1000名6岁至17岁孩子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仅有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几乎每天都会为获得乐趣而读书,这一比例较4年前的37%有所下降。 这些阅读量较大的孩子呈现出一些一致的模式:对于年幼的孩子(6岁至11岁)来说,时常听父母大声朗读,并限制上网时间,与频繁阅读呈正相关。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12岁至17岁)来说,最大的预测指标之一是,他们在校期间是否有时间自主阅读。 给早已过了学步期的小孩大声朗读,竟然能够产生如此好的效果。一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经常在睡前给他们读书,但随后逐渐减少。这项发现或许会让他们感到惊讶。美国儿科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去年夏天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建议所有家长在小孩出生后给他们朗读。 玛吉·麦圭尔(Maggie McGuire)在学乐教育集团专门为家长创建的一家网站担任副总裁。她说,“很多家长认为,一旦孩子开始独立阅读,他们就算大功告成了。” 但在孩子的整个小学阶段坚持给他们朗读,似乎有助于培养其热爱读书的习惯。这份报告显示,在6岁至10岁的孩子中,41%的频繁阅读者经常在家听父母朗读,而仅有13%的非频繁阅读者正在接受这种熏陶。 学乐教育集团经常在学校举办图书展,出版过许多风靡一时的儿童读物,其中包括《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和《内裤超人》(Captain Underpants)系列图书。自2006年以来,这家公司一直委托研究机构制作《儿童与家庭阅读报告》(Kids and Family Reading Report)。这份由市场研究公司YouGov制作的报告,今年首次关注那些能够预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是否将成为频繁阅读者的指标。所谓“频繁阅读者”是指每周五天(或更多天数)会为享受乐趣而读书的孩子。 参与这项研究的YouGov公司合伙人克里斯汀·哈梅林(Kristen Harmeling)指出,许多受访的孩子都认为,听父母朗读是一段特殊的亲密时刻。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不认为父母真正明白这段时间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她说。 当然,爱读书的孩子通常来自拥有许多书籍,父母都喜欢读书的家庭。因此,尽管父母在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时坚持给他们朗读,或许有助于鼓励他们成为主动拿起书本的频繁阅读者,但这种行为也有可能产生自“这些书香门第发生的其他一系列事情。”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城市教育学荣誉教授,国际阅读协会(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前会长蒂莫西·沙纳汉(Timothy Shanahan)说。 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研究成果显示,给较大年龄的小孩大声朗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一些识字专家表示,甚至在小孩能够独立阅读之后,如果父母或老师继续给他们朗读,这些孩子就能够听到一些他们依靠自身能力还无法掌握的复杂单词或故事。 LitWorld.Org是一家致力于提高年轻人识字水平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创始人帕姆·阿林(Pam Allyn)表示,“这就是让孩子接受更高级别词汇熏陶的理念。听大声朗读,真的能够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其他识字专家说,给孩子朗读不仅能够让他们接受复杂语言的熏陶,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掌握各种话题的背景知识。 “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见得一定要给孩子朗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教授凯瑟琳·斯诺(Catherine Snow)说。 “花上两分钟时间跟孩子谈论电视、杂志或你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上出现的某个话题,也能产生与大声朗读同样积极的效果。” 尽管学乐教育集团的报告发现,如果青少年在校期间有时间独立阅读,他们就更有可能为享受乐趣而频繁读书,但只有17%的受访孩子表示,他们每天在学校有时间阅读自己选择的书籍。仅有10%的12岁至14岁孩子,以及4%的15岁至17岁青少年报告说,他们在课堂上有时间进行独立阅读。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说,在校阅读的这段时间或许尤为重要。这些孩子报告说,相较于在家中,他们更有可能在学校享受读书的乐趣。 虽然以前几乎没有研究显示,在校独立阅读和更好的阅读习惯或理解力存在关联,但包括波士顿和芝加哥在内的一些大学区鼓励教师每天给学生留一些时间,供他们挑选和阅读书籍。 一些家长也发现了这种关联。居住在新奥尔良市的前中学教师艾米莉·斯科汀(Emily Skelding)有四个孩子。她说,15岁的大儿子萨姆纳小时候酷爱读书。但由于他现在在校期间没有时间自主阅读——或许更重要的是,无法选择自己想读的书,“萨姆纳已经不再为获得乐趣而读书了,”斯科汀说。 英文原文 中文原文

Read more

朗读、默读与朗诵

默读(Reading, Reading Silently)是无声的阅读 朗读(Reading Aloud)是有声的阅读 朗诵(Recitation)是艺术化的有声的阅读 一、朗读   朗读是用声音再现文本内容,不仅再现文字,甚至连标点符号、行文格式等都要再现出来。一切文字都可以作为朗读对象,长到一篇长篇小说,短到一个字、一个词。它只是传递信息,所以要“照本宣科”,把“沉默”的字、词、句、章转换成有声语言。   朗读要求普通话说得标准,正确处理好停顿、语调、语气,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颠倒语序、语调平稳,还要“眼口不一”,即嘴读到这一句眼已看到下一句。   朗读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要和作者想在一起,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二、默读   默读要求是边默读、边思考,并有一定的速度。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速度快,环境安静、互不影响,所以便于集中精力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也因此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   默读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划出重点词句,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率。   默读可参考使用如下几种方法:   1、带着问题读书。读书前,思考一下自己对这本书需要了解什么,得到什么等。然后一边阅读一边寻找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其他的便一带而过。   2、从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读。枯燥的你不感兴趣的地方可跳过去,从自己感兴趣的精彩处看去,从作者正式阐明的观点,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入手,然后紧紧抓住其主要部分进行精读。这样可节约时间,多读些书,还可以避免一下子遇到过难的内容,半途而废。   3、多读推理小说能训练阅读速度。推理小说故事吸引人,进入大脑的单词量比内容深奥和陌生的书要多一些。像这样的书在休息时或睡觉前读一些,钻进文字堆里,不但不是负担,还能使你掌握速读方法,对阅读其他书籍大有帮助。 三、朗诵   朗,即声音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力,还可通过朗诵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   朗诵是一种再创作活动。它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还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是其常用的表达手段,除此之外,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四、三者的区别、联系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1、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的阅读活动。为了更快掌握读物的内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便更多采用默读的方式。朗读或是为了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以便进行自我检查,或是为了读给别人听,因而就要读得精确并富有表情。   从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来说,朗读为默读准备了条件,默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但朗读又可以用来作为检查默读的手段。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其语文能力。但默读又是创新的源泉,人的一生,大量的知识来自于书本,大量的书刊是每个现代人所必读的。学生的阅读速度往往是与其语文成绩成正比的,同时也和其课外阅读量及知识面成正比的。   教学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朗读,什么情况下需要默读哪?   首先是低年级应以朗读为主。低年级儿童的内部言语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注意力不稳定,要靠朗读出声的言语来组织思维和依靠生动的音调来理解所读的东西,使自己对教材的注意保持稳定,从而把书面文字的感知与它的含义联系起来。   第二是刚接触的课文或检查预习时应朗读。只有出声地读才能检查能否正确地读出字音,“正确地读”是理解课文的前提。   第三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学生的文字鉴赏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四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应先朗读。朗读可以建立并促进学生视觉、听觉、思维三者间的联系,提高记忆的速度,所以背诵要建立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   除上述情况外,一般都需要采用默读。开始学习默读,要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配合使用,到高年级则应把默读训练作为重点。默读既可以回视或重复看,又便于学生思考,应成为高年级尤其是初中以上程度的学生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如果说朗读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教学方式,那么默读则是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中普遍采用的方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通过默读的方式体现的。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学生的整个乃至一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进程。因此语文教学要特别加强默读训练。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学都有语文早读时间。学校一般要求语文早读要书声朗朗,有的还要求齐读。事实上这是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僵死的带有形而上学色彩的教条主义规范。   2、朗读和朗诵。朗读是一种再现,朗诵是一种再创造。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   二者的共性是:都以书面语言为表达内容,以口头语言为表达手段;都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一种语言再创造;都要求深入理解作品,字音正确、语句流利,语调、语气和谐,用普通话充分表情达意。   二者的区别是:   首先是选材种类不同,朗读的选材十分广泛,而朗诵在选材上只限于文学作品,并且只有辞美、意美、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才适合朗诵。   第二是应用范围不同。朗读是一种教学宣传形式,主要用于课堂学习和电视、电视台播音等。而朗诵则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多在舞台上、文娱活动中使用。   第三是表现形式不同。朗读要求平实、自然,可以边看边读,目的是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朗诵则要求生动、优美,脱稿成诵,面对观众,语音动听悦耳,态势语言和谐优美,眼神、表情、手势等自然大方,既传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又能引起听众的共鸣,目的是在于艺术表演,使听众受到思想感情熏陶和美的享受。为了增强表演效果,往往还需化妆、配乐,舞台灯光、背景等。   综上可知:“朗读、默读与朗诵”同样是“读”,但读的方式方法及其作用却是各自不同的。三者都是语文素养中的必备素质。明确三者的概念、特点及联系,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培养这三方面的能力,对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掌握它,教好它,学好它。

Read more

阅读的好处

阅读让孩子开阔视野,学习兴趣浓厚。在一个有着阅读氛围的家庭里,孩子很容易受到熏陶和影响,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样,读书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涉猎广泛的孩子一般会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对他们接受理解知识并进行深入的探究很有帮助。 高志华是2015年四川省理科状元 爱看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他学习中静下心来的最好办法。 “我最喜欢看的是《活着》,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就是无论怎样都不会放弃,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原则,是学习中遇到挫折后最后的药剂,也是学习压力重之后的一种放松方式。”高志华说,在课余时间,他很多时候就是看书,这样学习之后的生活,就会觉得很轻松,“也就是要学会放松自己。” 在高志华父母看来,他们从来不会给孩子压力,从来不会关心他的学习成绩,对他完全放心,只希望他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石海蓝是2014年内蒙古包头市文科状元 从小,父母很注重培养石海蓝的阅读兴趣,在幼儿园时就经常买一些儿童绘本读给她听,刚上小学时,父亲就经常买一些名著让她阅读,年幼的海蓝虽然字认不全,但可以很快地读下来,并且复述出书中的内容。上小学前,父亲就带着海蓝到图书馆,海蓝能从早上9点一直看书看到下午2点,大量的阅读不仅培养了海蓝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她的学习意志。

Read more
1 2 3 4